清华团队提出新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方法,预测准确率提升近三成

2025年9月21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清华大学姚权铭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方法——CBR-DDI框架。该研究首次将临床医生常用的“参考过往病例”(CBR,Case-Based Reasoning)方法引入到大语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中,显著提升了药物相互作用(DDI)预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

实验表明,CBR-DDI框架在主流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平均提升 28.7%,超过了大语言模型和 CBR 基线。团队在两个主流数据集——DrugBank、TWOSIDES 上进行了系统验证,结果显示在涉及新药物预测的任务中,CBR-DDI 的表现全面领先,与现有方法相比,准确率提升了 28.7%。

药物相互作用(DDI)预测面临多方面挑战:药物间可能存在复杂代谢机制,尤其对于新药物而言,由于缺乏历史数据,预测难度更大。传统大语言模型直接用于 DDI 预测时,存在可解释性不足、泛化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应对新药物的未知场景。而 CBR-DDI 框架通过结合临床经验与 AI 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CBR-DDI 框架的核心设计是建立“案例知识库”,将历史药物对的交互机制系统化存储。预测新药物时,通过检索和比对历史案例,让大语言模型参考过去的经验推断结果。其核心设计包含建立包含药物描述、关联、相互作用机制等信息的案例库,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药物相关信息,结合图神经网络(GNN)提取知识图谱中的结构化知识,采用混合检索策略整合语义与结构相似度,从案例库中找到最接近的历史案例,形成“双层知识提示”引导大模型输出结果。同时引入代表性抽样策略优化案例库,压缩规模同时保持性能。

团队在消融实验中分析各模块作用,发现“双层知识增强提示”和案例推理对提升性能关键。在主流数据集验证中,CBR-DDI 达到行业最佳成绩,且在小模型下也能超越许多先进方法,展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

准确预测 DDI 对医疗安全至关重要,可帮助医生避免处方冲突,为药物研发提前识别潜在风险,节省临床试验成本。CBR-DDI 框架的提出,为 DDI 预测提供了新方法,有助于提升医疗安全与新药研发效率。未来团队计划扩展病例库信息,引入分子结构等数据,进一步优化模型。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21 22
    科技发展太快了,以后看病更放心了。
  • 网友9 2025-09-21 22
    创新结合临床实践,方法有理论支撑,很值得关注。
  • 网友8 2025-09-21 22
    这种方法能提升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 网友7 2025-09-21 22
    觉得这个模型好有科技感,以后学医药相关的会更有趣。
  • 网友6 2025-09-21 22
    这对医药行业研发很有帮助,能提升效率。
  • 网友5 2025-09-21 22
    希望这样的技术能让家里老人用药更安全。
  • 网友4 2025-09-21 22
    方法创新有新意,验证结果扎实,未来可期。
  • 网友3 2025-09-21 22
    这对我们学习药物相互作用很有帮助,能更好理解机制。
  • 网友2 2025-09-21 22
    希望这样的方法能早点应用到临床,减少药物副作用风险。
  • 网友1 2025-09-21 22
    这个技术太厉害了,以后看病更安全了,感觉科技改变生活!
查看“清华团队提出新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方法,预测准确率提升近三成”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