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正:理性看待AI发展,中国在场景优势中破局

2025年10月31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对话梁正:理性看待AI发展,中国在场景优势中破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丽娟近期采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围绕人工智能(AI)发展展开深度对话。



01 从“功能崇拜”回归“落地理性”


梁正表示,近三年来人工智能讨论热度攀升,行业从“功能崇拜”逐步回归“落地理性”。前两年聚焦大模型新奇功能,今年GPT - 5等发展让行业清醒:核心是降低幻觉、提升安全性与准确性。如今AI已从“工具化探索期”进入“社会化适配期”,需解决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等工程问题(非原理突破),而非持续追求“功能新奇”。


AI是否超越人类?梁正认为现阶段说这太早,AI仅能替代初级岗位(如财务审核、初级律师工作),复杂决策仍需人工复核,且需重点关注“物理智能”(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药物研发)等真正增量空间。



02 中国人工智能的“短板”与“长板”


针对“我国工业自动化应用不足”的观点,梁正指出我国存在短板,但也具备长板: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链条完整,在工业机器人、智能硬件等场景有应用优势。虽工业软件较弱,但落地速度快,可借AI探索新工业化模式。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全球“第三阵营”,但AI提供“换道超车”机遇——以“AI + 场景”优势推进工业化,而非补工业软件短板。



03 AI发展的机遇与风险


AI给中国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可结合光伏、电动汽车等优势产业升级,创新“AI + 硬件”“AI + 公共服务”等新场景,形成独特落地路径。但风险需警惕:技术风险(如大模型“幻觉”可能导致电网、医疗等错误决策)、社会风险(初级岗位替代明显,部分年轻人就业难;孩子过度依赖AI影响交流)、国际风险(引发全球分工变化与文明挑战)。



04 AI监管的原则与方向


中国AI监管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向善为民”——监管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保障安全、服务人类。中国路径为:以场景优势补技术短板,完善法规、推进安全评测、标识生成式AI内容等,同时推动国际AI合作(如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明确“禁区”(如禁止用AI制造生化武器)。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0-31 10
    从业者觉得AI发展机遇大,也需要重视监管和伦理。
  • 网友9 2025-10-31 10
    网友认为AI发展要兼顾机遇和风险,积极推动向善。
  • 网友8 2025-10-31 10
    家长觉得要警惕孩子过度依赖AI,要培养人类交流能力。
  • 网友7 2025-10-31 10
    企业老板觉得AI给产业升级机会,要积极利用场景优势。
  • 网友6 2025-10-31 10
    高校学者认为AI发展需理性监管,要完善伦理规范。
  • 网友5 2025-10-31 10
    普通上班族担心AI导致失业,但也知道AI是产业升级机遇。
  • 网友4 2025-10-31 10
    中学生认为AI能辅助学习,但要合理使用,不能依赖。
  • 网友3 2025-10-31 10
    退休老人觉得AI有点复杂,但智能设备方便了生活,希望安全。
  • 网友2 2025-10-31 10
    科技爱好者觉得AI发展很快,很期待中国场景优势带来的突破。
  • 网友1 2025-10-31 10
    作为职场新人,担心AI太发展影响工作,但AI也能带来机遇,要理性对待。
查看“对话梁正:理性看待AI发展,中国在场景优势中破局”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