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拆解:大模型进化从GPT-2到gpt-oss全解析

2025年8月17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从GPT-2到gpt-oss:大模型进化拆解


新智元报道编辑:元宇 英智


新智元导读:自GPT-2以来,大模型架构演进虽未有大的变化,但演化脚步从未停止。借OpenAI开源gpt-oss,回溯从GPT-2到gpt-oss的大模型演进,对比Qwen3等模型,解析架构、优化、性能等关键点。


8月5日,OpenAI推出gpt-oss两款开源模型,这是自2019年GPT-2以来,近六年来OpenAI首次发布开放权重的模型。借Sebastian Raschka博士分析,解析大模型从GPT-2到gpt-oss的架构、优化、性能等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速览



  • 模型架构:GPT-2与gpt-oss模型架构对比

  • MXFP4优化技术:gpt-oss本地运行优化

  • 宽度与深度权衡:gpt-oss与Qwen3设计思路对比

  • 注意力机制解析:滑动窗口与MoE细节

  • 性能基准评测:gpt-oss与GPT-5比较


GPT-2与gpt-oss架构对比


gpt-oss-20b和gpt-oss-120b基于Transformer架构,与GPT-2等顶尖模型架构类似,性能提升源于数据处理和算法调整。


关键架构变化



  • 移除Dropout:现代大模型较少使用,因单轮训练过拟合风险低

  • RoPE替代绝对位置编码:更高效的位置信息编码方式

  • Swish/SwiGLU激活函数:替代GELU,提升效率

  • MoE替代单个前馈网络:专家混合优化,提升知识承载与效率

  • GQA替代MHA:分组查询注意力,提升计算与参数效率

  • 滑动窗口注意力:限制注意力范围,降低内存与计算成本

  • RMSNorm替代LayerNorm:更简化的归一化方式,降低计算成本


gpt-oss与Qwen3对比


gpt-oss与Qwen3在架构上高度相似,主要区别在滑动窗口注意力使用与MoE设计。Qwen3深度更深、嵌入维度稍低,gpt-oss宽度更宽、专家数量较少但规模更大。


训练与推理优化


gpt-oss训练耗时约210万H100GPU小时,采用先进预训练与强化学习技术,支持推理时伸缩(调节推理力度),且通过MXFP4量化技术可在单卡设备运行,提升本地部署便利性。


性能基准


gpt-oss在主要基准测试中与顶尖开源模型(如Qwen3)旗鼓相当,虽规模较小但仍展现不俗能力,推理与本地部署优势明显。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17 13
    从商业应用角度,开源大模型的普及和优化技术,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gpt-oss的本地部署肯定有商业价值!
  • 网友9 2025-08-17 13
    教育领域来看,大模型进化的分析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发展,这篇文章讲解很通俗易懂,适合教学参考。
  • 网友8 2025-08-17 13
    普通用户视角,终于知道大模型怎么变强的了,gpt-oss能本地运行不用等云端,体验感更好,以后用起来更方便了。
  • 网友7 2025-08-17 13
    对于创业者来说,开源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机会,gpt-oss的架构和本地部署可能为创业提供新思路,很有启发。
  • 网友6 2025-08-17 13
    博士生角度分析,这篇对激活函数、归一化等细节解析很严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感谢分享!
  • 网友5 2025-08-17 13
    工作中需要用大模型,了解从GPT-2到gpt-oss的演进后,知道gpt-oss的本地部署优势,以后选择模型更有信心了。
  • 网友4 2025-08-17 13
    作为学生,这篇文章对我学习大模型很有帮助,架构、优化这些内容讲解得很清楚,以后研究大模型更有头绪了。
  • 网友3 2025-08-17 13
    大模型进化真的很有趣,每次都有新变化,滑动窗口注意力和MoE这些机制理解后,感觉技术进步很快,希望未来有更多创新。
  • 网友2 2025-08-17 13
    从GPT-2到gpt-oss的架构解析很专业,对比Qwen3的细节很到位,这些优化技术值得学习,以后开发大模型会更有方向了。
  • 网友1 2025-08-17 13
    这个分析太详细了,终于明白大模型怎么一步步进化的了,gpt-oss能本地运行太方便了,以后用起来快很多!
查看“硬核拆解:大模型进化从GPT-2到gpt-oss全解析”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