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脸谜题:光影错觉与认知科学背后的秘密

2025年11月4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火星人脸谜题:光影错觉与认知科学背后的秘密


先来看一张图片:在看到图片的第一时间,你是不是觉得有一张人脸?甚至感觉有些毛骨悚然?这是一张拍摄于火星塞东尼亚区的一座山丘的卫星照片,常常被称为“火星人脸”,很多人曾把它当作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有力证据。然而,后续多角度拍摄的高清照片显示,这张“人脸”只是岩石在光影作用下形成的视觉假象,与外星生命毫无关联。


无独有偶,人类在月球上也曾拍摄过类似的照片。比如这张月球南极附近区域的照片,在特定的阴影下,坑洞的轮廓仿佛人的眼睛、鼻子和嘴,让人浮想联翩:这种将无生命的物体或随机图案识别成人脸的现象,在心理学中拥有一个专门的术语——面孔空想性错视(face pareidolia)


想象的人脸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飘过的云朵、家中的电源插座等图形,大脑会自动想象出一张人脸。下面这些例子让你更熟悉这种“人脸感”:



  • 长得像笑脸的插座(源自Wikipedia)

  • “有鼻子有眼”的纸盒(源自liveabout)


从进化的角度看,对类似人脸物体的识别可能源自人类的社交需求。在远古时期,能够快速识别人脸构型的个体能更好地区分捕食者、识别同类,从而有更大的存活几率。因此,快速识别人脸的神经回路和相关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了下来,最终造就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面孔空想性错视现象。


在神经层面上,我们大脑中存在一些专门对面孔响应的脑区,如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和枕叶面孔区(occipital face area, OFA)。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参与者在看“类面孔物体”和与之匹配的普通物体时,上述两个面孔区的活动模式有显著的差异,而物体或场景选择性脑区的活动没有差异。由此可见,大脑中的面孔选择性脑区也参与了“类面孔物体”的信息加工。


受到社交需求驱动,面孔空想性错视还表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多种多样的类人脸物体不仅看起来像人脸,还能唤起我们对其作为“主体”的心理感知。比如,一栋建筑的立面可能看起来像是在盯着你,一个甜椒仿佛带着愉悦的表情。我们会拟人化地推断“人脸”背后主体的情绪和潜在意图,注意力也会被“对方”吸引,就好像在与他人进行真实的社交。


关于人脸,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了获取社会信息,我们通常会朝着他人目光转移的方向看去,注意力也向他人目光转移的方向引导。心理学对此有一个专门描述的术语——目光转移面孔(averted gazes),指的是一张把目光移向一边的脸(或者像脸的物体)。


最近,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行为实验,探究了目光转移面孔和类人脸物体的注意引导效果,并揭示了背后可能的机制,从而系统性回答了上述问题。研究使用注视线索任务(gaze cueing task),发现目光转移的面孔和“类面孔物体”均能引导注意,但效果不同,且受局部眼部特征和整体面孔构型的影响不同。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面孔空想性错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也可能应用于广告和设计领域。


(示意图及参考文献等按需添加,这里用文字说明)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4 12
    从认知、神经角度看错视,研究有深度,结论明确
  • 网友9 2025-11-04 12
    科技研究让未知变已知,这种错视现象理解了,好开心
  • 网友8 2025-11-04 12
    火星脸是错觉,现在知道,哈哈,科学趣味多
  • 网友7 2025-11-04 12
    神经科学角度解析错视,机制研究很细致
  • 网友6 2025-11-04 12
    关于人脸的错视研究很深,大脑机制有意思
  • 网友5 2025-11-04 12
    这现象好神奇,现在明白是错觉了,科学好棒
  • 网友4 2025-11-04 12
    研究严谨,机制清晰,科学结论可靠
  • 网友3 2025-11-04 12
    学到了新知识,原来这是认知错视,好有意思
  • 网友2 2025-11-04 12
    原来如此,科技解析了自然现象,有趣又科学
  • 网友1 2025-11-04 12
    过去总以为是外星脸,现在知道是光影错觉,科学让懂更多了
查看“火星人脸谜题:光影错觉与认知科学背后的秘密”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