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穿越七千年,一曲天籁惊世界

2025年8月8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七千年前,先民在窑火中捏塑陶土,气流穿过孔洞意外奏响乐音,催生了中华最早的乐器——埙。这种以陶土为骨、承载节气韵律的‘土音’,在《礼记·乐记》中被定义为‘立秋之音’,曾是宫廷雅乐的常客,后因时代变迁几乎淡出视野。

1983年,音乐家赵良山以河姆渡出土陶埙为蓝本改良十孔埙,突破音域局限。他在舞台吹奏《哀郢》的一分钟,引发全国关注;1984年,杜次文在洛杉矶奥运会艺术节以《楚歌》让埙惊艳世界。如今,古埙不仅活跃于影视配乐,更被多所高校纳入专业课程,让泥土之声在当代焕发新生。

从远古窑火到现代舞台,埙的苍厚音色如大地呼吸,持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绵延故事。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08 19
    一孔陶埙,七千年故事,中华文明真厚重
  • 网友9 2025-08-08 19
    比广场舞音乐高级多了,建议多举办民乐展演
  • 网友8 2025-08-08 19
    学生时代学埙,现在练《楚歌》给女儿听
  • 网友7 2025-08-08 19
    现在年轻人也爱听传统乐器,文化复兴看得见
  • 网友6 2025-08-08 19
    十孔埙改良太关键,不然我们可能听不到这种声音了
  • 网友5 2025-08-08 19
    影视里用埙配乐瞬间拉满古风氛围,绝了
  • 网友4 2025-08-08 19
    没想到陶土能吹出这么美的声音,先民太聪明
  • 网友3 2025-08-08 19
    非遗进校园太棒了,孩子周末学民乐真开心
  • 网友2 2025-08-08 19
    比电子音乐有底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 网友1 2025-08-08 19
    爷爷教我吹埙时说,这声音像黄河水,流了七千年
查看“古埙穿越七千年,一曲天籁惊世界”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