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阶层固化:研究显示逆袭概率极低

2025年8月26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学术界阶层固化:研究揭示逆袭概率极低


一项覆盖38个国家、追踪近32万名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学术界的“阶层固化”程度远超大众想象——从科研生产力底层逆袭至顶尖的概率不足1%,学者早期科研水平基本决定其长期学术命运,不同学科间也存在壁垒差异。



一、学术逆袭只是传说?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着“大器晚成”的观念,但研究显示,情况并非如此。研究由波兰与美国的学者完成,旨在探究科研生涯初期水平对长期学术命运的影响。



  • 研究从Scopus数据库筛选出约32万名活跃资深科学家,涵盖16个学科、38个OECD国家,代表全球符合条件科学家的近八成。

  • 通过将科学家分为10个生产力等级,结果显示,科研生产力水平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已定型,并高度稳定。



二、阶层固化:“起点决定上限”


数据显示,科学家在职业生涯中期或晚期进入顶尖生产力(第10级)的比例极低。若来自前期生产力最低的第1级,仅约0.51%;哪怕来自最低1-3级,该比例也仅约2.2%。


反之,从顶尖跌落至底层也罕见。在职业生涯中期生产力最低的群体中,来自曾经的顶尖科学家(第8 - 10级)的比例仅约2.28%。


早期处于生产力前30%(第8 - 10级)的学者,中期跻身顶尖的比例达80%以上,而前期处于最低10%(第1 - 3级)的学者,中期跻身顶尖的概率不足1%。



三、差距形成:信誉循环主导


早期成功往往启动“信誉循环”:高质量论文带来同行认可、研究经费支持,进而催生更多成果,形成正向积累。反之,开局不利的学者易陷入困境。


顶尖研究机构与团队合作进一步强化这一循环,使差距逐渐固化。



四、学科差异:壁垒有厚薄


不同学科阶层固化程度存在差异。社会科学(如商学)相对稍具流动性,但STEM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壁垒较高,底层学者难有突破。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26 12
    以后做科研要更早发力,争取进入高生产力轨道
  • 网友9 2025-08-26 12
    不同学科情况不同,商学可能稍好,但整体还是固化
  • 网友8 2025-08-26 12
    提醒我们在培养人才时 early success很重要
  • 网友7 2025-08-26 12
    感觉科研越来越难突破阶层,不过还是有希望
  • 网友6 2025-08-26 12
    研究很客观,反映了学术资源分配问题,还是要靠努力
  • 网友5 2025-08-26 12
    学术界需要改革,让底层有更多机会
  • 网友4 2025-08-26 12
    女性在科研中确实有难度,需要更早建立优势
  • 网友3 2025-08-26 12
    原来如此,得从学生时代就规划好科研方向
  • 网友2 2025-08-26 12
    这和实际观察一致,学术界确实有阶层,但也要努力啊
  • 网友1 2025-08-26 12
    科研逆袭概率这么低,感觉压力很大,得早做准备
查看“学术界阶层固化:研究显示逆袭概率极低”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