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漆远院士: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跃升与赋能

2025年8月30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国经历十年发展历程。去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该行动从产业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此次国务院意见将人工智能普及应用分为六个重大领域,涵盖科技、产业、民生等多个维度。


为解析“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差异,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接受解放日报专访,分享独特见解。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


漆远指出,十年前,“互联网+”通过连接推动生产关系量变,如今“人工智能+”则以赋能引发生产力质变。他打比方:“‘互联网+’像‘管道’,让信息流通;‘人工智能+’像‘大脑’,挖掘数据价值、催生新价值。”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国数字基建(如全球最大5G网络、丰富应用场景库)为“人工智能+”奠定基础。漆远认为,“人工智能+”本质是赋能,推动各行业范式革命,是生产力质变。


【科学智能发展实践】


作为聚焦科学智能的战略性机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为核心布局。研究院打造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为全球科学家提供高价值数据、开源科学智能模型和面向科研的高效智算与智能体,从而为科学发现提供“加速度”。截至今年,研究院已推动多项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助力科研“加速度”。


【哲学社会科学应对】


“人工智能+”行动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引入科学智能,推动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复旦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2025)》,正是这一转变的实践体现。同时,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人工智能模型也已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整合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资源,构建早期中华文明知识体系,推动学科融合。


【未来发展方向】


漆远建议强化基础支撑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鼓励数据共享与差异化发展,结合市场化需求开辟新赛道,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更广泛落地,惠及科学技术、民生福祉等各领域。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30 07
    要考虑民生福祉,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等方面能帮着解决问题,很贴心
  • 网友9 2025-08-30 07
    学习人工智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以后能做创新型人才,充满信心
  • 网友8 2025-08-30 07
    从连接到赋能,感觉像是从‘网络聊天’到‘智能脑暴’,变化可真大
  • 网友7 2025-08-30 07
    科学智能研究院的实践很有意义,可能推动更多科学突破,很期待
  • 网友6 2025-08-30 07
    政策给了方向,但基础支撑和差异化发展很关键,企业要抓住机遇
  • 网友5 2025-08-30 07
    支持国家推进人工智能,希望生活方便点,比如智能服务、医疗等方面能更好
  • 网友4 2025-08-30 07
    人机协同研究方法很有前景,跨学科合作很重要,哲学社会科学适配很有必要
  • 网友3 2025-08-30 07
    人工智能+是什么?感觉未来会更好,但担心会不会影响就业,希望政策能兼顾
  • 网友2 2025-08-30 07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确实是生产力变革,需要关注应用落地和规范,很看好未来发展
  • 网友1 2025-08-30 07
    这个政策让我很期待,以后科技发展肯定更厉害了,人工智能赋能太有意义了!
查看“专访漆远院士: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跃升与赋能”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