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AI再强,也难复制爱因斯坦的“脑洞”——人类智慧仍是终极边界

2025年8月6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AI再“聪明”,也写不出万有引力:王贻芳院士点破AI的“脑洞天花板”


当AlphaGo横扫棋坛、AI助手帮人类解出复杂物理题时,有人高呼“AI的黄金时代到了”。但在2025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的聚光灯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用一串冰冷数据,为这场喧嚣按下了暂停键。
“AI能算出牛顿的公式,却算不出牛顿的‘脑洞’。”王贻芳的开场白直击要害。他以经典实验为例:将开普勒行星轨道数据输入AI,模型能精准预测轨道位置——却永远推导不出“万有引力定律”。这像极了现代版的“机器识字,但不懂诗意”。更扎心的是,AI在高中到奥赛物理题中仅得40-50分,而人类专家轻松拿下71分。王贻芳坦承:“未来AI或能像博士做常规研究,但爱因斯坦式的颠覆性突破?别做梦了。”

这场演讲,是AI与物理世界碰撞的缩影。王贻芳梳理了AI的80年“跌宕史”:从40年代神经网络萌芽,到90年代算力不足的寒冬,再到如今深度学习的爆发。如今,AI已成物理实验的“超级助手”——在粒子对撞机中过滤噪声、在核聚变装置中微调参数。但核心矛盾始终存在:AI依赖数据拟合,而人类能从数据中“看见”规律。
“AI是工具,不是大脑。”王贻芳的结语掷地有声。他预言,AI将撼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但“不会取代最聪明的人”。在数据洪流中,人类那点“不讲逻辑的灵感”——比如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仍是科技文明的终极燃料。
当AI能写诗、能解题,但永远写不出《相对论》的“神来之笔”,我们该庆幸:有些边界,是机器永远无法丈量的。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查看“王贻芳:AI再强,也难复制爱因斯坦的“脑洞”——人类智慧仍是终极边界 ”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