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团队发现惰性相CoO存在,揭示ZIF - 67失活主要原因

2025年9月12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戴升团队在科研上取得新进展,提出“三相平衡机制”与“相平衡调控策略”。研究团队运用原子分辨的同位透射电镜(IL - TEM)技术,首次观察到MOF材料ZIF - 67演化过程中存在惰性相CoO。这一Co基物种在以往研究中常被忽视,此前谱学表征难以准确区分该物种与其他Co基物种。

研究团队捕获了单颗ZIF - 67的完整氧析出反应(OER)演化路径,发现了“三相动态平衡机制”:ZIF - 67会从表面生成Co(OH)₂层,进而实现中间相Co(OH)₂、活性相CoOOH与惰性相CoO的共存状态。

关键突破在于,研究团队发现Co(OH)₂作为“Co活性中心的储备相”,通过可逆平衡(Co(OH)₂ ↔ CoOOH)生成活性相CoOOH;但长期循环会不可逆耗尽Co(OH)₂(Co(OH)₂ → CoO),导致材料失活,这揭示出ZIF - 67失活的主要原因。

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低温条件下的相平衡调控策略——采用0°C低温反应条件,大幅降低Co(OH)₂转换为CoO的速率。实验显示,在0°C条件下经过5000次循环后,催化剂在10mA/cm²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增幅仅为9mV,为提升MOF催化剂稳定性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指出,原子分辨同位透射电镜技术(IL - TEM)是发现这一研究成果的关键。此前CoO作为重要Co物种,因传统光谱技术局限常被忽略,本发现为多相Co物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其他过渡金属材料(如Ni基材料是否存在NiO)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还可推动电催化或电池体系中催化剂相平衡的研究。

MOF催化剂(如ZIF - 67)在水分解制氢的氧析出反应(OER)中具有优势,但其存在不可逆结构坍塌、相变机制不明确等瓶颈。本工作揭示了ZIF - 67的相转变过程与长期OER失效的根本原因,为改进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优化MOF材料设计提供了研究方向。研究团队计划继续围绕相平衡调控开展后续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催化剂优化策略。

参考资料: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c02869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12 01
    科研总有新发现,以后材料和能源会更好,很有希望。
  • 网友9 2025-09-12 01
    原来催化剂还有这么多秘密,以后学习要注意这方面知识。
  • 网友8 2025-09-12 01
    这种研究能提升能源效率,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好处。
  • 网友7 2025-09-12 01
    从机制和策略来看,很严谨,为材料科学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推广。
  • 网友6 2025-09-12 01
    科学家发现新东西好酷,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原因,很吸引我。
  • 网友5 2025-09-12 01
    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很新颖,推动电催化领域发展,值得肯定。
  • 网友4 2025-09-12 01
    听不懂这么多技术,但感觉这研究对环保和能源好。
  • 网友3 2025-09-12 01
    这科学发现很有趣,能学到新知识,以后想研究相关方向。
  • 网友2 2025-09-12 01
    研究揭示了催化剂失活原因,以后能做更稳定的材料,方便工业应用。
  • 网友1 2025-09-12 01
    这科技研究太厉害了,为水制氢做贡献,希望以后更实用。
查看“华东理工团队发现惰性相CoO存在,揭示ZIF - 67失活主要原因”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