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2025年10月25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9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十五五”时期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并非新兴产业的“专属品”,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同样能迸发新动能。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结合自身产业与资源禀赋,探索发展路径:例如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与装备制造基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西部地区资源富集、风光水电优势突出,宜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步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扎实,可依托原有优势推动装备制造升级,整合创新资源,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各地唯有立足禀赋、各扬所长,方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绘就多元发展图景。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善用“土法与穷招”,立足资源禀赋限制,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务实管用的产业发展路径。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温州“前店后厂”等制度智慧,以及云南光伏农业、贵州“中国数谷”、山东寿光“数字菜篮子”、陕西榆林“黑色经济绿色化”等实践,都体现因地制宜的务实风格。各地当力戒形式主义,以实事求是精神提升发展质量,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发展理念。

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构建“创新共同体”,打破“单兵突进”思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跨区域协作案例,印证了协同的倍增效应。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协同机制,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与规模效应形成;强化链主企业带动,开放技术接口、共享数据平台,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填补关键环节空白,让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协同释放效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统筹“经济民生账”,提升经济效率,夯实民生改善基础。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抓手,算好“经济账”,为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提供财力支撑;聚焦群众需求,在就业适配、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形成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虽无固定模式,但有清晰方法论:尊重差异、善用智慧,以“适合自己”的节奏推进,以“经济账”“民生账”为标尺守护发展初心。当各区域找到自身“生长密码”,中国经济大棋局将落子更准、活力奔涌。 ——林伟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0-25 12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创新与协作,这样的战略让未来更有希望
  • 网友9 2025-10-25 12
    立足本地优势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这样的思路很对
  • 网友8 2025-10-25 12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期待各地落地效果
  • 网友7 2025-10-25 12
    因地制宜很重要,避免盲目跟风,这样的发展才更具活力
  • 网友6 2025-10-25 12
    新质生产力发展让产业更智能化,生活也跟着变好,非常支持
  • 网友5 2025-10-25 12
    结合本地资源做产业升级,这样的发展模式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 网友4 2025-10-25 12
    新质生产力听起来很前沿,希望我们能赶上这样的发展机遇
  • 网友3 2025-10-25 12
    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让经济更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政策很贴心
  • 网友2 2025-10-25 12
    传统产业转型结合本地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很务实,值得点赞
  • 网友1 2025-10-25 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经济注入新活力,很期待看到更多实践成果
查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