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移风易俗:物质精神“双减负”焕新乡村新气象

2025年11月1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物质和精神“双减负” 移风易俗让乡村焕发新气象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这个主题,探讨文明乡风建设的路径和办法。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不过,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村地区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等,都会办些酒席,而且攀比之风有所盛行,仪式档次不断升级。大操大办拼排场、讲面子,循环往复的人情债、份子钱,不仅给很多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违背了传统礼俗的本意。


如何打破这些陈规陋习,“移”走旧习俗,“易”出新时尚,培育文明乡风,这几年不少地方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广西阳朔为例:婚俗改革减轻负担


广西阳朔县金宝乡的吴正军老两口正在为儿子吴金德筹办婚礼,老吴家收入全靠老两口打零工,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在当地,有人家婚丧嫁娶,同姓家族、邻居都会去帮忙。以往,从帮忙开始就要办酒席,连续几天流水席的花费带来的压力也不小。由此形成的攀比之风,更是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由于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一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遏制婚俗陋习、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当地也积极落实,但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人即使丢了“里子”也要挣足“面子”。


不过今年,儿子吴金德的婚事却是喜庆热闹中带着轻松,节约了不少钱。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在广西阳朔婚姻登记处,新人进行结婚登记后,办事人员会进行婚礼简办的推介。这是2023年以来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利用关键环节的关键人物进行宣介,推动婚俗思想认识的转变。想法的转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使群众真正认同并践行婚俗改革、移风易俗,当地利用村规民约等手法,使移风易俗真正成为群众认同并践行的行为。当地干部、村民代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红白事操办事宜展开讨论。商议之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传达精神,一致同意后,朝阳村将喜事规模不超过15桌、丧事规模不超过20桌,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00元等写入村规民约。



以广西三江为例:文化替代丰富生活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过去不少村民闲下来无所事事,攀比、铺张浪费的事儿不少,收入却上不去。这样的状况在当地曾经非常普遍。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尤村龙吉屯村民 陈美美:要么看点电视,要么就刷刷手机,又没有稳定的工作,孩子感冒了,可能兜里面就只有几十块。百无聊赖间,县城的免费农民画学习班宣传吸引了陈美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陈美美参加的是三江农民画的培训。农民画需要动心思去琢磨,有一定门槛,因此,要更好地发扬这项传统文化习俗,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通过培训班的学习,陈美美学到了如何将绘画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当地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加上业余时间自己的学习琢磨,她进步很快,成了专业的画师,画作受到关注和欢迎。免费的农民画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和陈美美一样优秀的三江农民画画师,而培训只是第一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委书记 贺莹:有了队伍,怎么能够让农民画创出一番天地,这几年,党委政府在外面开展一系列农民画展览,也把外面的一些展览带进来共同展出,促进我们农民画在国内或者区内外小有名气。陈美美就是画展的受益者,她的画作多次入选各级画展,并被收录进画册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入选202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进行了发言。


当地很多村民和陈美美一样,因为学习了三江农民画,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变。独峒镇是三江农民画的起源地,镇上的一家侗画博物馆展示着三江农民画的发展与历史,还在二楼搭建了创作平台。过去,不少人有事没事喜欢在附近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如今,闲暇时候,不少附近的村民还会来这里聚集,但吸引他们的却是绘画、交流。在二楼平台,有人还搭起架子,做起绘画的直播。杨共国是绘画36年的老画师,他也是农民画免费学习班的老师。从以前少有交流者的状态,到现在被农民画爱好者环绕,绘画已经成为当地不少村民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已超千人,还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广受欢迎,三江农民画全产业链预估年产值约1200余万元。在广西书画院、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三江侗族自治县定期举办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还在当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程阳八寨建设了三江侗画博物馆,将三江农民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民画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



总结:移风易俗焕新乡村


倡导与约束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结合,使得群众乐于接受移风易俗并付诸行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广西全区,这些举措使移风易俗工作进一步推进,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采访期间,记者能够感受到新时代文明风尚下,农村活力满满的新生活。无论是因为爱走在一起,不被高额彩礼、豪华婚宴所累的一对对新人脸上幸福的爱意,还是陈美美和友人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画的兴奋,相信您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向上、进取的生活进行曲。这就是移风易俗所带来的变化。风俗之变,不能一蹴而就。各界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破立并举,文明新风才会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1 10
    现在婚礼简办,新人更幸福,大家欢迎!
  • 网友9 2025-11-01 10
    移风易俗需要坚持,乡村会越来越文明!
  • 网友8 2025-11-01 10
    农民画和旅游结合,家乡发展起来啦!
  • 网友7 2025-11-01 10
    村规民约约束得好,攀比之风没啦,压力减轻!
  • 网友6 2025-11-01 10
    新风尚让乡村更美丽,也更有精神了!
  • 网友5 2025-11-01 10
    农民画培训让我找到了新兴趣,生活有奔头了!
  • 网友4 2025-11-01 10
    移风易俗后,人情债少了,邻里更和睦!
  • 网友3 2025-11-01 10
    现在办婚事不比排场,省钱又轻松,真好!
  • 网友2 2025-11-01 10
    农民画让家乡有活力了,文化生活丰富啦!
  • 网友1 2025-11-01 10
    支持移风易俗,减轻家庭负担,乡村风气变好啦!
查看“乡村移风易俗:物质精神“双减负”焕新乡村新气象”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