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追问‘何以为人’

2025年11月3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数字时代,我们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浪潮中,面临着“何以为人”这一深刻而迫切的问题。在这个既充满技术乐观愿景,又交织着生存焦虑的时代,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正面临应对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热词的挑战。人论文库的建立,正是为了系统性回应这一触及人类未来前途的根本问题。


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充满压迫感的未来蓝图,既将“何以为人”的意义抽空殆尽,同时,会聚技术又将其简化为人(human being)在科学主义意义上的增强与进化。然而,对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追问“何以为人”,在于深究“人之为人”(being human)的丰富意蕴。“人之为人”并不等同于人的增强和进化,两者之间的混淆对应着方法论反思的缺位。因此,从“人之为人”这个人论层次切入数字时代,是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回归的本己进路,更是不矮化自身、提出主场议题的关键基础之一。


聚焦“人之为人”,兼顾其概念规范性维度和经验描述性维度,这将导致对一系列先入之见的批判性重估:人类的脆弱性与有限性意义何在?以电脑隐喻人脑是否恰当?脱实向虚的数字永生是否值得追求?人类是地球的唯一主宰还是其居民之一?等等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中国思想界对人论的兴趣历经阶段变化,当下的数字时代提出了更多高阶挑战,需要学界跨越学科界限,从宏观整体协作呈现“人之为人”的复杂内涵与多重维度。


为回应这一需求,商务印书馆的“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应运而生。该文库将通过汉译系列与原创系列,一方面系统引入国际学界前沿人论议题,另一方面逐步呈现中国学界在这些议题上的自主探索。人论文库特别关注以人类增强、超人类主义、赛博格、后人类主义和人类世等为代表的关键议题,这些议题不仅源于国际学界在相关方向的可观积累,更为中国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探讨数字时代“人之为人”的具有内在张力的多重参考视角。例如,人类增强力图透过技术工程增强人类认知、道德、情绪与健康;超人类主义许诺借助理性与技术突破物种限度,进入超人状态;赛博格作为人类与机器动态共生关系的表达,后人类主义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世则警示生态挑战与人类生存危机。这些议题方向交汇,正在撼动近代世界观结构及其在“人之为人”上的思想遗产。


追溯历史长时段视野,数字时代的议题与近代以来“人之为人”的定义形成对照。十七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主权原则,古典契约论强调自然人性与自然法,自然与自由成为近代定义“人之为人”的关键;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与联合国建立,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人类平等,将平等置于“何以为人”的核心。当下技术、文化等领域裂变未消解这两次道德承诺,反而使其承负思想压强。数字时代针对“人之为人”的第三次道德承诺,需说明脆弱人类为何应成为因彼此相异而依存的韧性共同体,以支撑更加光明的未来。


“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愿与学界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数字时代人类未来,在“何以为人”问题上提供思想支撑,为人类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智慧。本文为商务印书馆“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总序,来源:洪亮。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3 08
    作为学者,这类探讨很兴奋,为哲学打开新空间,人论文库很及时
  • 网友9 2025-11-03 08
    数字时代要发展,不能忘人本质,‘何以为人’探讨很必要,人论文库促进
  • 网友8 2025-11-03 08
    退休了有时间想问题,‘何以为人’值得研究,选题不错
  • 网友7 2025-11-03 08
    孩子被科技包围,得让孩子了解人,人论文库帮助教育,有意义
  • 网友6 2025-11-03 08
    对哲学感兴趣,人论文库让了解数字时代‘何以为人’有意思
  • 网友5 2025-11-03 08
    学术角度看很有意义,推动哲学与人文新方向,支持
  • 网友4 2025-11-03 08
    工作忙但得回归思考,人论文库这类选题能启发,值得
  • 网友3 2025-11-03 08
    人文思考很重要,数字时代不能忘人本身,人论文库选的议题准
  • 网友2 2025-11-03 08
    现在科技快,‘何以为人’得有人讲,人论文库选题好,能启发
  • 网友1 2025-11-03 08
    数字时代很变化,但‘何以为人’得守住传统,人论文库支持很有必要
查看“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追问‘何以为人’”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