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二维码,可能是“钱包刺客”

2025年11月4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多地学生因扫码遭遇诈骗,零花钱账户被窃,引发关注。某地初二学生小涛因扫码“帮砍一刀”链接,支付密码被盗,第二天发现零花钱账户少了498元,这才意识到二维码可能暗藏陷阱。

二维码看似普通黑白图案,实则是一套“计算机语言”,记录网址、账号等个人信息。骗子利用二维码行骗的常见套路有三种:

  1. 第一种是“偷梁换柱”:骗子将商家收款码替换为自己的,扫码后资金进入骗子账户。某中学旁奶茶店曾遇此类情况,学生付款商家未收到,后发现是收款码被诈骗二维码覆盖。
  2. 第二种是“糖衣炮弹”:以“免费皮肤”“现金红包”为诱饵,扫码后中病毒或被要求授权权限,支付账户面临风险。
  3. 第三种是“暗度陈仓”:二维码表面看似正规,点后跳转到钓鱼网站,模仿正规页面骗取账号密码。

每次扫码都在“塑造数字画像”,系统分析每个人的支付习惯。经常在正规平台消费、按时还款的同学,信用评分会更高;而经常点击可疑链接、频繁大额转账的,会被标记为风险用户。这些数据可能影响未来申请助学金、办理信用卡,甚至就业时的背景审查,因此保护数字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早已从法律上为我们准备防护装备:首先,小额免密支付有每日1000元的上限,很多同学为了方便将限额设置过高,相当于把家门虚掩着,会带来安全隐患;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不能随意收集个人消费数据,未经同意的数据采集是违法的,比如有些APP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完全可以拒绝;第三,被盗刷有赔付保障,只要能证明不是自己操作的交易,支付机构会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去年浙江杭州就有一名高中生游戏账号被盗,通过申诉追回了全部损失。

记住下面三个实用锦囊,让零花钱更安全:首先,扫码前“三问”——来源是否可靠?陌生群发的不明二维码要警惕;优惠是否合理?记住天上不会轻易掉馅饼;页面是否正常?要求额外授权就立即停止扫码。其次,自查安全设置,检查支付安全设置,关闭不必要的小额免密支付,每月清理一次授权应用,设置独立支付密码,定期查看交易记录。另外,如果发现账户异常,立即打开支付APP冻结账户,保存所有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截图),拨打110报警,联系平台客服申请赔付。

培养金融安全意识,如同给数字钱包筑起一道防护墙。这道墙不仅保护零花钱,更守护未来的信用资产。大家可以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当作数字时代的“交通规则”来了解,扫码前确认对方身份,支付时再三核对收款方信息,每周检查账户的授权应用,比防盗技术更持久,因为最坚固的安全防线永远是冷静思考的大脑。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4 04
    保持警惕,遵守规则,让数字钱包更安全,信用也更好。
  • 网友9 2025-11-04 04
    多学习这些知识,以后用手机更安全,感谢学校和媒体宣传。
  • 网友8 2025-11-04 04
    原来二维码是“钱包刺客”,以后必称“小心刺客”!
  • 网友7 2025-11-04 04
    按照文章说的做,设置限额、检查授权,保护数字资产很重要。
  • 网友6 2025-11-04 04
    以后扫码前多想想,来源不明的别扫,安全第一。
  • 网友5 2025-11-04 04
    家长要教孩子别乱扫二维码,现在诈骗手法多,孩子不懂,得保护好。
  • 网友4 2025-11-04 04
    要普及这些知识,让更多人知道二维码风险,保护自己财产安全。
  • 网友3 2025-11-04 04
    现在二维码越来越像“钱包刺客”,得长点心,不然钱包就空了!
  • 网友2 2025-11-04 04
    要好好学这些知识,以后用手机要多留神,别让二维码骗了钱。
  • 网友1 2025-11-04 04
    现在二维码太多,得小心点,以后出门尽量用现金,别扫不明二维码,防止钱被骗。
查看“有些二维码,可能是“钱包刺客””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