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壁画文物不一般,成教材标识见证历史

2025年11月4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甘肃嘉峪关市新城村的戈壁滩下,藏有规模宏大的魏晋墓葬群。这里出土的壁画文物,凭借独特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一次次展现“不一般”的魅力。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活动走进嘉峪关,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文物如何成为历史见证与文化标识。


一、《驿使图》:邮驿文化的“时光密码”
魏晋墓葬群中出土的《驿使图》,长34厘米、宽17厘米的彩绘砖,是展现“不一般”的首选。该砖以赭石色为底,墨线勾勒出策马疾驰的驿使:头戴魏晋帻帽,身着右衽短衫,左手控缰,右手举文书;骏马四蹄腾空,动态感强烈,充满风驰电掣的紧迫感。画师省略驿使嘴巴,并非疏忽,而是象征邮驿制度“守口如瓶”的保密原则,成为中国古代信息保密文化的生动见证。1982年,《驿使图》被选为中国邮政标志核心元素,其“纠错”故事也传递了考古与历史研究的严谨。


二、“中华第一烧烤图”:饮食文化的鲜活见证
墓葬中室的《宴饮图》包含“杀猪宰羊”三联画,完整呈现从屠宰、烫毛到用三股叉炙烤的流程。屠夫左手持刀、右手持刷的细节,与今日烧烤流程如出一辙,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烧烤图”。该图还与馆藏文物对应,印证魏晋时河西走廊已出现成熟“分餐制”,融合“分餐”“火锅”(三联铜灶)与“烧烤”,展现当时社会风尚与饮食文化。


三、入选教材:《牧马图》《采桑护桑图》见证历史
2024年,嘉峪关墓葬群出土的《牧马图》与《采桑护桑图》两幅画像砖,成功入选全国新版人教版历史教材。《牧马图》展现河西地区畜牧业繁荣,简洁线条与鲜明色彩勾勒牧民放牧场景;《采桑护桑图》描绘采桑女与护桑少年的生活,反映河西丝织业规模,同时也见证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盛景。这些壁画砖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成为民族融合与生活繁荣的历史见证,让历史“走进”课堂。


从《驿使图》到“中华第一烧烤图”,再到入选教材的壁画,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以丰富性、写实性与极高艺术性,让我们得以窥见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与文化领域的“宝藏”。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4 21
    嘉峪关文物见证历史,入选教材很有意义,弘扬了民族文化!
  • 网友9 2025-11-04 21
    壁画里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古代生活的烟火气,很温馨!
  • 网友8 2025-11-04 21
    从文物细节看考古与历史严谨性,壁画反映的真实生活很珍贵!
  • 网友7 2025-11-04 21
    文物故事性强,做成教材标识很创新,让历史变得生动了!
  • 网友6 2025-11-04 21
    嘉峪关魏晋壁画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结合,入选教材很合适,利于历史教育!
  • 网友5 2025-11-04 21
    壁画里的马和烧烤场景很有趣,能学到好多历史知识,我喜欢!
  • 网友4 2025-11-04 21
    这些文物很有意思,入选教材后历史变得生动,增长了知识!
  • 网友3 2025-11-04 21
    烧烤图和现在吃的烧烤很像,历史原来这么近,很有意思!
  • 网友2 2025-11-04 21
    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文化融合,通过壁画体现得很好,很有历史价值!
  • 网友1 2025-11-04 21
    这些古老壁画就像时光机器,能让我们回看千年前的河西生活,真好!
查看“嘉峪关魏晋壁画文物不一般,成教材标识见证历史”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