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旅后人传承南泥湾精神:实干当头 脚踏实地

2025年10月23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359旅后人传承南泥湾精神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延安城东南几十公里处,山坳间流淌着汾川河。受丘陵阻隔,汾河形成一道弓形湾,这片土地因此得名南泥湾。曾经的南泥湾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正是对那时荒凉景象的写照。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系统呈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相关场景。1941年,八路军359旅奉命进驻南泥湾,在此开展垦荒屯田、大生产运动。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片曾经的“烂泥湾”就彻底改头换面,变得流水潺潺、稻谷飘香,成为“陕北好江南”。


359旅的指战员们不仅让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更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刘利是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委副书记,同时也是镇上“知青餐馆”的老板。他的爷爷刘宝斋祖籍河南,曾是八路军359旅719团3营9连副连长,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的亲历者。


《南泥湾》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创作灵感正是源于1941年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刘利从小就听爷爷和其他长辈讲述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当年在南泥湾,“上下一心”是那支英雄部队最好的注脚。战士们干劲十足,经常天不亮就上山干活,为保证休息和健康,旅里甚至下过“不许早到”的特殊禁令。在这样奋斗精神的支撑下,南泥湾迅速发展。三年内,359旅就实现了“耕一余一”——收成够自己食用外,还能为党中央上交粮食。


抗战胜利后,刘宝斋和许多战士没有返回家乡,而是留在南泥湾扎根,奉献一生。如今,刘利也成了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受爷爷和父亲影响,他选择留在南泥湾,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心中满是南泥湾人的自豪。


今日的南泥湾,绿水青山取代了荒山土山,千亩稻田映衬出“塞上江南”的意蕴。科技赋能下,无人机、播插秧机等设备取代人工劳动,借助卫星技术实现土地自动化平整,效率大幅提升。在现代观光农业的推动下,南泥湾正走上发展快车道。


当谈及南泥湾精神,刘利感慨:“南泥湾精神就是一个字‘干’,是老一代人硬干出来的。”他希望将这段故事和优秀传统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明白“实干当头,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0-23 21
    南泥湾成为这么好的地方,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要继续传承
  • 网友9 2025-10-23 21
    实干精神要代代相传,南泥湾是我们的榜样
  • 网友8 2025-10-23 21
    大生产运动的故事非常励志,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 网友7 2025-10-23 21
    传承南泥湾精神就是传承美德,后代一定要牢牢记住
  • 网友6 2025-10-23 21
    现在的南泥湾用科技干活,老一辈种地时肯定很不容易,要尊敬他们
  • 网友5 2025-10-23 21
    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我们现在也要践行这样的精神
  • 网友4 2025-10-23 21
    实干才是硬道理,南泥湾精神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 网友3 2025-10-23 21
    南泥湾的故事很有意思,能学到很多关于自力更生的道理
  • 网友2 2025-10-23 21
    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故事很励志,为我们新时代努力提供了启示
  • 网友1 2025-10-23 21
    这精神传承得好,我们年轻人要学习老一辈的实干精神
查看“359旅后人传承南泥湾精神:实干当头 脚踏实地”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