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讲堂:赵炳然讲袁隆平种子故事,杂交水稻科研在成都结硕果

2025年10月25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25日,“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科幻馆正式启幕。活动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赵炳然带来《未来的种子》主题演讲,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学生,他分享杂交水稻科研背后的故事与精神传承。

赵炳然提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的起点是袁隆平院士的引领。他回忆袁隆平院士在1961年发现特殊稻株的历程,即便国际学界认为水稻自花授粉难培育杂交稻,袁隆平仍坚持,历经十余年研究于1973年实现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1974年杂交稻亩产突破500公斤,后在全国推广,比普通水稻增产20%。

作为袁隆平的学生,赵炳然传承其精神,针对稻米镉超标难题,团队采用基因编辑、理化诱变等技术,培育出“臻两优8612”“韶香100”等低镉水稻。科研人员历经努力,将首个优质香型低镉水稻命名为“韶香100”以纪念贡献者。

此外,袁隆平晚年关注西南区域杂交水稻发展,2005年建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赵炳然任主任。2023年团队在四川德昌百亩示范片实现亩产1251.5公斤,刷新水稻单产世界纪录,其在成都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创新。赵炳然感慨成都创新氛围为科研提供沃土,“科学大讲堂”等活动助力科普与创新深度融合,让科学种子在成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改变未来的花朵。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尹可然 编辑 邓旆光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0-25 21
    科学大讲堂很成功,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科技。
  • 网友9 2025-10-25 21
    这种科普能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很不错。
  • 网友8 2025-10-25 21
    杂交水稻过程好复杂,想了解更多,活动很有吸引力。
  • 网友7 2025-10-25 21
    支持这样的科普活动,让科学靠近生活,好踏实。
  • 网友6 2025-10-25 21
    成都创新氛围好,科研和科普结合能带动产业发展,有希望。
  • 网友5 2025-10-25 21
    以后能吃到更安全的米,很期待!科学让生活更好。
  • 网友4 2025-10-25 21
    赵炳然老师传承袁隆平精神,技术突破很关键,低镉水稻很有意义。
  • 网友3 2025-10-25 21
    种子的故事像侦探小说,科研过程好有趣,成都真有创新氛围!
  • 网友2 2025-10-25 21
    杂交水稻的故事很感动,科学精神传承很重要,支持科研。
  • 网友1 2025-10-25 21
    这个活动很棒,能了解农业科技,以后也想搞科研!
查看“科学大讲堂:赵炳然讲袁隆平种子故事,杂交水稻科研在成都结硕果”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