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后新药研发路在何方?马大为院士:向神农尝百草借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从“神农尝百草”到传统药物再到现代药物,这种基于经验观察和整体效果的药物发现范式,在人类药物发展史上贡献了半壁江山,不应在靶向药时代被完全遗忘。过去30年里,以精准调控疾病靶点为研发原则的靶向药为很多病人带来了曙光,也成为制药产业资源投入的焦点。然而,新的靶点发现缓慢,复杂疾病又往往涉及多靶点的相互作用,这些都导致新药越来越难开发。
在靶向药出现之前,改变人类历史的药物都不是实验室里精心设计出来的产品——阿司匹林来自柳树皮,青霉素源于一株被污染的霉菌,而黄花蒿最终被证实能治疗疟疾。当单靶点药物研发模式遭遇瓶颈时,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的“经验主义”路线能否在现代科学的指导下焕发新生?
在10月29日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马大为在演讲中指出,在聚焦“打靶”的精准医疗之外,回归并升级一种更古老的药物发现范式,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单靶点药物的辉煌与瓶颈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靶向药,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先找到一个‘靶’,再做出一个化合物出来去临床验证。”马大为说。这种模式之所以成为过去三十年药物研发主流,是因为它建立在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刻理解之上。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许多疾病都可以追溯到某个特定蛋白质的功能失常。以肿瘤为例,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往往源于某些促进细胞分裂的蛋白激酶过度激活。这些激酶像是细胞内的“开关“,当它们被异常激活后,就会源源不断地向细胞核发送“分裂“指令,最终导致肿瘤形成。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分子,它能够像一把精确的“钥匙”一样,特异性地插入激酶这个“锁”中,阻断其活性,就能斩断促进癌细胞分裂的信号链条。
这种针对性强、作用机制明确的方法论具有天然的优势:既能确保临床疗效,也便于监管部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人们能够清晰地解释这种药物为什么能治疗特定疾病。马大为说,这套理论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获得了辉煌的临床验证。作为第一批靶向药,《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卫”(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足30%跃升至90%以上。在其之后,赫赛汀、易瑞沙等一大批靶向药相继上市,为肺癌、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这些成功案例强有力地证明了单靶点药物的可行性,也激发了全球制药企业的投资热潮。
然而,辉煌之下,瓶颈已然显现。“我们做靶向药,目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瓶颈已经到了——靶点有限,”马大为坦言,“不到700多个(靶点),那么多公司都在为几个同样靶点努力,最后导致我们做创新药也内卷。”
马大为在激酶抑制剂药物开发中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他说,500多种激酶中,能成为靶点的只有二十几个,“还有很多激酶的功能不太清楚。”
虽然寻找靶点的思路清晰精确,但许多疾病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它们的起因可能不是单一靶点的失控,而是多个分子通路的协同失调。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疾病,其病理基础涉及多个器官和多条信号通路的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明确所有因素和机制来对疾病进行精准的控制,其难度可想而知。
“神农尝百草”的启示
马大为认为,在靶向药出现之前,药物研发更多依赖于“表型筛选”,即直接在细胞或动物模型上观察一个化合物能否改善疾病症状,而不必预先知道它的具体作用靶点。这种模式的灵感源头往往来自大自然中的天然产物。“比较早的例子是阿司匹林,就是柳树里面的水杨酸衍生物成药。”马大为介绍,而中国对世界药物史的最大贡献之一——青蒿素的发现,更是这一模式的典范。“青蒿的乙醚提取物100%能够抑制鼠疟,这就是屠呦呦教授获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动物模型筛出来的药。”
马大为认为,从“神农尝百草”到传统药物再到现代药物,这种基于经验观察和整体效果的药物发现范式,在人类药物发展史上贡献了半壁江山,不应在靶向药时代被完全遗忘。科学化的“经验主义”绝不意味着倒退回传统医学的模糊与不确定。马大为强调,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有机合成化学、分析化学和现代药理学指导下的全新路径。
他清晰地提出了中药或天然药物现代化的三个可能途径。首先是单分子路线,如果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单分子,就应像青蒿素一样,将其分离、鉴定、系统研究、工程改造,最终开发成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现代药物。其次是复合物路线,如果疗效来自多分子协同作用,就必须用现代化学方法将所有成分鉴定清楚、实现精确定量,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然后,用严谨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证明其确切疗效,而非像很多传统药物那样笼统地宣称“治感冒、头痛、发热”。
最后,现代药物的研发思路是从普遍疾病规律到特殊病人个体,而传统药物中“一人一方”的模式则能够形成很好的个性化医疗补充,但难以规模化和产业化。马大为介绍了他的团队对著名的剧毒植物“断肠草”(钩吻)的研究工作。这种植物在民间被少量用于镇痛,显示出潜在的药用价值,但其剧毒也令人望而却步。其活性与毒性均来自其中的生物碱。“如果有一个很系统地对它的结构活性和结构毒性的关系研究,就可能找到一个活性还好,同时毒性又降低很多的药,”马大为说。他的团队在新的合成路线基础上,合成了超过100个类似物,进行了系统的“构效-构毒关系”研究。“我们现在真的找到一些化合物,活性还是保持很高的,”马大为说,新分子的镇痛活性比对照药加巴喷丁高出上万倍,而毒性却比天然产物降低了数百倍,几乎没有安全问题。他透露,针对癌痛和神经性疼痛的临床前研究即将启动。
最新新闻
- 2025年10月31日:司晓迪曝娱乐圈瓜及桃色争议引热议
- 2025年10月31日:张柏芝获闺蜜力挺,娱乐圈姐妹情谊展现新面貌
- 2025年10月31日:吉利陈奇谈L3智驾普及:安全与成本成行业关键
- 2025年10月31日:中国男篮队长赵睿当选全运会火炬手,奥运冠军杨景辉任第一棒 火炬传递名单出炉
- 2025年10月31日:苏亚雷斯谈长春亚泰保级:与北京国安比赛必须取胜
- 2025年10月31日:教育家精神践行者蒲毅:以智慧课堂点亮乡村教育
- 2025年10月31日:全球媒体聚焦 APEC绿色发展十四年 中国贡献成关键
- 2025年10月31日:量子力学百年:宏观量子现象的诺贝尔奖突破
- 2025年10月31日:43岁胡歌再传喜讯,《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引全网期待
- 2025年10月31日:古二曝《繁花》录音 王家卫吐槽唐嫣 秦雯内涵刘诗诗引发娱乐争议
- 2025年10月31日:香港演员甄志强突发离世,生前飞上海备赛,疑运动诱发心脏病
- 2025年10月31日:辛芷蕾让座事件:从电灯泡到主动退让,內娱人情世故直观呈现
- 2025年10月31日:巩俐再婚六年,77岁丈夫用六个字评价妻子,比张艺谋更懂她引发热议
- 2025年10月31日:津门虎球员多伤情或影响对阵泰山比赛
- 2025年10月31日:英超保级形势分析:森林有望反弹,埃弗顿和西汉姆联需警惕
- 2025年10月31日:库利巴利曝曼联曾给那不勒斯1亿欧报价未成功
- 2025年10月31日:41900个运动场馆,展现大湾区运动活力新篇章
- 2025年10月31日:中国海上风电工程:追‘风’绿能,点亮海洋绿色发展
- 2025年10月31日:数说“十四五”河北答卷 京津冀协同发展再谱新篇
- 2025年10月31日: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擘画蓝图

精彩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