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外改造到体内生成,CAR-T疗法变革路径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明星”技术,凭借“一针治愈”潜力为无数血液肿瘤患者带来生命曙光,但高昂的治疗成本、复杂的制备流程与漫长的等待周期,始终是横亘在革命性疗法与更广泛患者群体之间的重要挑战。2025年10月30日,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分会”上,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围绕CAR-T技术未来展开深入探讨,聚焦从“体外改造”到“体内生成”的技术路线变革,勾勒细胞治疗产业的未来图景。
活的药物CAR-T疗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免疫T细胞提取至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为T细胞装上“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导航系统”(即CAR),在实验室中大量扩增后回输至患者体内,实现对肿瘤的精准“猎杀”。这种高度个体化的“体外制备”模式(Ex vivo CAR-T,意为“在体外”)是全球已催生多款成功上市药物、在难治性血液瘤中展现惊人疗效的模式。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提到,这种“一针治愈”的模式为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革命性,但也指出该模式面临成本与可及性挑战——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且患者等待时间的平均死亡率达15%,中国患者支付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为破解上述困局,行业探索“体内生成”(In vivo CAR-T)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跳过复杂的体外操作,直接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至患者体内,让人体自身成为天然的“生物工厂”,在体内直接将T细胞改造为CAR-T细胞。美纳智信生物联合创始人苏彦景表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患者无需等待漫长制备周期、成本大幅下降。体内生成的主要技术路线有两条:
- 病毒载体技术(如慢病毒):利用改造后的病毒衍生物将遗传信息整合入T细胞DNA,使T细胞能自行表达CAR,安全性已有充分验证,对血液瘤缓解效果优秀
- 非病毒递送技术(如脂质纳米颗粒LNP):通过LNP载体将mRNA运入细胞,临时表达CAR蛋白,成本更低、制备快捷,但需继续验证安全性
与会专家对两种技术路线是否完全取代现有模式存在不同看法。原启生物联合创始人何晓文表示,In vivo CAR-T虽前景诱人,但在体内的扩增效率、持久性、脱靶风险以及在实体瘤中的应用等方面仍有大量未知数,需严谨临床数据验证。而Ex vivo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在通用型CAR-T、TIL疗法(患者抗肿瘤淋巴细胞疗法)等方面取得进展。何晓文认为,两种疗法模式可能并存,甚至可组合应用,在不同适应证、疾病阶段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最终以疗效为准。
最新新闻
- 2025年11月3日:特斯拉简配策略成行业鲶鱼,中国新能源品牌应对挑战
- 2025年11月3日:360开源视觉语言对齐模型FG-CLIP2 屡破行业测试标杆
- 2025年11月3日:中兴通讯AI家庭产品矩阵亮相,对话负责人解析家端AI理念
- 2025年11月3日:快手双十一皮草节上线,首日皮草GMV同比增长286%
- 2025年11月3日:章泽天蜕变:从“奶茶妹妹”到独立女性 给嫁豪门女性上了一课
- 2025年11月3日:文荣奖红毯:郭宇欣健康身材成焦点,‘白幼瘦’审美引热议
- 2025年11月3日:全国首个奶酪检验检测数据集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上链——食品质检数字化新突破
- 2025年11月3日:马伊琍49岁获国际影视肯定,官媒官宣事业新巅峰!
- 2025年11月3日:周杰伦与权志龙IP合作遭质疑 网友吐槽合作模式存疑
- 2025年11月3日:九旬老戏骨李明启谈容嬷嬷角色:承认救场属善意,呼吁网友理性对待
- 2025年11月3日:游本昌四天沉默见证真实人品,金靖发声撑腰成焦点
- 2025年11月3日:悬疑剧《树影迷宫》开播6集热度破8900,刘琳演技点燃观众,悬疑题材迎来新标杆
- 2025年11月3日:海内外专家共议增强抗战叙事 构建人类共同历史记忆
- 2025年11月3日:吉利拟借用沈阳原上汽通用工厂补充银河产能 涉汽车产业资源整合
- 2025年11月3日:马来西亚华裔姐弟海外探索中华文化,成为中马文化连接纽带
- 2025年11月3日:全球媒体聚焦:欧洲媒体称“十五五”规划为连接过去未来的重要纽带
- 2025年11月3日:第八届进博会特稿:乘开放东风 享共赢机遇——中国高水平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东方暖流」
- 2025年11月3日:美联储政策两难 美国经济“裱糊”困境
- 2025年11月3日:双11直播电商转型:从流量博弈到价值沉淀,新标配引领品质化新阶段
- 2025年11月3日:文化中国行|运河之下建起‘水下立交桥’:古水利与现代工程的融合

精彩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