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外改造到体内生成,CAR-T疗法变革路径

2025年11月3日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明星”技术,凭借“一针治愈”潜力为无数血液肿瘤患者带来生命曙光,但高昂的治疗成本、复杂的制备流程与漫长的等待周期,始终是横亘在革命性疗法与更广泛患者群体之间的重要挑战。2025年10月30日,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分会”上,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围绕CAR-T技术未来展开深入探讨,聚焦从“体外改造”到“体内生成”的技术路线变革,勾勒细胞治疗产业的未来图景。


活的药物CAR-T疗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免疫T细胞提取至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为T细胞装上“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导航系统”(即CAR),在实验室中大量扩增后回输至患者体内,实现对肿瘤的精准“猎杀”。这种高度个体化的“体外制备”模式(Ex vivo CAR-T,意为“在体外”)是全球已催生多款成功上市药物、在难治性血液瘤中展现惊人疗效的模式。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提到,这种“一针治愈”的模式为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革命性,但也指出该模式面临成本与可及性挑战——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且患者等待时间的平均死亡率达15%,中国患者支付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为破解上述困局,行业探索“体内生成”(In vivo CAR-T)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跳过复杂的体外操作,直接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至患者体内,让人体自身成为天然的“生物工厂”,在体内直接将T细胞改造为CAR-T细胞。美纳智信生物联合创始人苏彦景表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患者无需等待漫长制备周期、成本大幅下降。体内生成的主要技术路线有两条:



  • 病毒载体技术(如慢病毒):利用改造后的病毒衍生物将遗传信息整合入T细胞DNA,使T细胞能自行表达CAR,安全性已有充分验证,对血液瘤缓解效果优秀

  • 非病毒递送技术(如脂质纳米颗粒LNP):通过LNP载体将mRNA运入细胞,临时表达CAR蛋白,成本更低、制备快捷,但需继续验证安全性


与会专家对两种技术路线是否完全取代现有模式存在不同看法。原启生物联合创始人何晓文表示,In vivo CAR-T虽前景诱人,但在体内的扩增效率、持久性、脱靶风险以及在实体瘤中的应用等方面仍有大量未知数,需严谨临床数据验证。而Ex vivo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在通用型CAR-T、TIL疗法(患者抗肿瘤淋巴细胞疗法)等方面取得进展。何晓文认为,两种疗法模式可能并存,甚至可组合应用,在不同适应证、疾病阶段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最终以疗效为准。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3 13
    不同路线各有优势,组合应用应该是方向~
  • 网友9 2025-11-03 13
    科技改变医疗,这种变革确实是场革命~
  • 网友8 2025-11-03 13
    希望未来能让更多血液肿瘤患者用上这种疗法!
  • 网友7 2025-11-03 13
    得慢慢来,技术验证需要时间,不能着急~
  • 网友6 2025-11-03 13
    体内生成若可行,患者等待周期会缩短,太棒了!
  • 网友5 2025-11-03 13
    CAR-T真的是生物医药突破,希望造福更多人~
  • 网友4 2025-11-03 13
    两种路线并存不错,得看临床数据再判断~
  • 网友3 2025-11-03 13
    现在费用太高承受不起,希望技术进步能降价!
  • 网友2 2025-11-03 13
    体内生成技术好厉害,感觉未来医疗进步很大!
  • 网友1 2025-11-03 13
    这种疗法如果能降费用,很多病人能受益,太重要了!
查看“从体外改造到体内生成,CAR-T疗法变革路径”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