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与社会裂痕:当舆论归因成问题

2025年11月9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算法会加剧社会分裂吗?这种“技术决定论”叙事在经验证据上是薄弱的。算法的核心是商业性的“参与度优化”,而非意识形态灌输。更关键的是,社会极化主要由政治精英、党派媒体和深层社会经济结构驱动,强行推广对立观点非但不能促进理解,反而会加剧立场极端。


早在“算法”成为热词前,美国记者瓦尔特·李普曼就对“舆论”形成提出深刻质疑。他引用罗伯特·皮尔爵士的话指出,“所谓舆论就是汇集了愚蠢、软弱、偏见、错误的感觉,准确的感受,固执的观点和报纸文章的大杂烩”。近一个世纪前,人们几乎不会把社会的裂痕简单归因于某一特定要素,而是试图从更复杂的结构中寻找答案。在当代公共话语中,一种普遍观点认为,社交媒体在加剧社会分裂,无论是故意推送对立观点制造矛盾,还是将极端者聚集相互强化,这些叙事都指向“算法”这个共同“元凶”。


这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很大程度源于伊莱·帕里泽提出的“过滤泡”概念,认为算法个性化推荐机制会隔离开用户知识,助长政治极化。但这一逻辑在实证研究中显得薄弱。路透新闻研究所文献综述显示,“信息茧房”非常罕见,多数人接触信息多元;依赖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的人,反而接触新闻来源更广泛。那些处于“茧房”中的人,更多是主动选择媒体,而非算法刻意推送。


01 “算法茧房”的实证脆弱性


  • 研究证明,“算法导致茧房”的前提并不牢固。人们常说的“过滤泡”,指的是算法通过个性化排序创造独特信息宇宙,侵蚀共同讨论基础。但真实“茧房”罕见,多数人接受的信息相对多样化,依赖社交平台的新闻者,反而接触新闻来源更广泛。

  • 平台运营目标为用户留存,推荐系统需在“利用”与“探索”间平衡。若一味迎合用户兴趣,会导致内容同质化,使用户流失。因此,算法并非刻意制造分裂,而是商业逻辑下的选择。


02 当“兼听”不再“明”

  • 极化根源并非算法,而是政治精英、党派媒体和深层社会经济结构。强迫“兼听”反而加剧极端:杜克大学实验显示,强迫立场坚定用户接触对立观点,非但不促进理解,反而加深极端化。社交媒体“棱镜”效应扭曲认知,让温和派噤声,加剧情感极化。

  • 社交媒体架构本身会奖励极端内容,情绪化声音获得更多转发,进而强化极端化主导地位,这也解释了极化根源。


03 极化的真相与算法的边界

  • 现代研究区分意识形态极化与情感极化,情感极化(不同党派厌恶)增长,而普通民众意识形态分歧未显著增加。算法并非“制造”极化,而是“放大”已存在的极化环境。

  • “技术决定论”叙事是对复杂现象的过度简化。算法只是“放大器”,简单的技术调整无法“校正”放大效应。阿姆斯特丹大学“AI沙盒”研究显示,多数干预措施效果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04 超越单向归因

将算法视为极化危机核心的“技术决定论”,是对社会分裂复杂性的简化。算法是在预先存在的极化环境中运作,而非创造了极化。社会分裂根源需从政治精英、社会经济结构等多维度分析。算法只是商业参与度优化的工具,而非意识形态控制器。面对社会裂痕,应理性看待技术归因,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心理机制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略,保留核心观点呈现)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9 12
    大家别再盲目责怪算法了,得从多维度分析,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 网友9 2025-11-09 12
    要辩证看待,技术是一方面,但社会结构才是核心,这观点很受启发。
  • 网友8 2025-11-09 12
    社会裂痕是历史和现实因素结合,算法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不能当主要原因。
  • 网友7 2025-11-09 12
    以前总觉得算法有问题,现在知道它是被误读了,需要更理性看待。
  • 网友6 2025-11-09 12
    算法只是放大器,本质是社会矛盾,得从根本解决问题。
  • 网友5 2025-11-09 12
    我们总爱简单归因,现在看到这些研究,才明白问题不止一个面。
  • 网友4 2025-11-09 12
    这文章讲得太对了,社会裂痕复杂,不能只责怪技术。
  • 网友3 2025-11-09 12
    过去总说算法是问题,现在看才发现是误解,要理性分析。
  • 网友2 2025-11-09 12
    算法是工具,社会分裂根源在结构和制度,不能片面归因。
  • 网友1 2025-11-09 12
    社会问题不能只怪算法,得从多方面找原因,这报道让我明白很多。
查看“算法与社会裂痕:当舆论归因成问题”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