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力合科创做法解析

2025年11月9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十四五”收官阶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力合科创以“科技创新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成为值得观察的实践样本。本次专访力合科创董事长贺臻,解析其系统化赋能的做法。


从“书架”到“货架”:战略升级与生态构建


中国基金报:“十四五”时期是力合科创深化战略的关键五年,您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贺臻:“十四五”期间,力合科创完成战略升级与管理重构,明确了“双一流”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逐步从孵化器升级为构建完整产业创新生态的“赋能者”。一方面,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链条,设立全国首支概念验证、深圳首支种子子基金等,为前沿创新项目提供早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扩大全国网络布局,深度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创新高地。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培育上市企业8家,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创投为助推力、以产业培育为目标的良性循环生态。


科技投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科技投资与市场创投相比有哪些差异化优势?


贺臻:“科技投资”区别于一般财务投资,其专注于科技领域,以科学方式开展投资并系统性赋能。通过投资挖掘科技成果价值,与科研团队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技术、团队、架构等多种方式赋能企业,助力其跨越“死亡之谷”实现数倍增长,这是核心竞争力。


硬科技项目评估:原创性与协同性


中国基金报:评估早期硬科技项目最看重哪些因素?


贺臻:评估时重点关注技术的原创性与壁垒、团队综合能力、产品市场可行性、与公司生态的协同性,这些是筛选优质项目的关键。


赋能手段:方法论、团队、合作平台


中国基金报: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关键赋能手段?


贺臻:依托近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形成成熟方法论,组建懂科技、产业、投资的专业团队,与多所高校及创新平台合作获取优质成果资源。开展股权架构设立、技术优化升级等系统性赋能,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前沿领域布局:AI、机器人等


中国基金报:在AI大模型、机器人等领域有哪些布局和计划?


贺臻:力合科创在科技创新服务等领域“比市场早半步”,前瞻性开展布局。运营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围绕算力等构建平台;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发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培育3D生成、具身机器人等领域企业,抢占发展先机。


“十四五”后增长潜力:规模化与新兴领域


中国基金报:“十四五”收官之后,您认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是什么?


贺臻: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批量化和规模化,扩大业务规模让更多项目转化;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领域打造产业体系,为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及新领域企业培育提供支持。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9 13
    科技创新服务也能助力教育领域,值得重视。
  • 网友9 2025-11-09 13
    力合科创在AI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很及时,很期待更多成果。
  • 网友8 2025-11-09 13
    科技投资的系统性赋能很关键,值得借鉴。
  • 网友7 2025-11-09 13
    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的建设是长远之计,值得推广。
  • 网友6 2025-11-09 13
    我刚开始关注科技转化,看了报道后很有兴趣,想了解更多。
  • 网友5 2025-11-09 13
    这样的企业样本很值得学习,对我们的行业很有启发。
  • 网友4 2025-11-09 13
    从技术角度,他们的赋能手段很专业,能帮助项目落地。
  • 网友3 2025-11-09 13
    科技转化模式很棒,希望能推广到更多领域。
  • 网友2 2025-11-09 13
    作为创业者,能看到这样的企业系统赋能很安心,能少走弯路。
  • 网友1 2025-11-09 13
    这个做法很有意义,科技转化很重要,现在看到这样的企业很欣慰。
查看“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力合科创做法解析”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