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误判怎么办?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责任共担治理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
Ai医疗在临床一线广泛应用,如肺结节、糖网病筛查等辅助诊断软件已落地数百家医院,Ai驱动的药物研发与智能健康管理应用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Ai医疗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然而,在这片由数据和算法绘制的宏伟蓝图之下,潜藏着一层浓厚的责任“迷雾”。当Ai系统出现误判,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或遭受不当处置,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是开发算法的科技公司,是使用工具的临床医生,还是采购系统的公立医院?这个问题不仅拷问着现有的法律框架和伦理准则,更直接关系到医生是否敢用、医院是否敢买、患者是否敢信,成为决定Ai医疗发展的关键瓶颈。
一、Ai医疗在中国的“三重困境”
当前中国的Ai医疗发展,既面临着全球共性的技术难题,也叠加了自身独特的医疗体制、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面临三重困境:
困境一:法律主体的真空与归责原则的失灵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无论是《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篇,还是《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其责任主体都清晰地指向“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然而,Ai作为一个复杂的算法系统,不具备法律人格,无法成为独立的责任主体。这就造成了法律上的“主体真空”。例如:当Ai辅助诊断系统将恶性肿瘤误判为良性,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时,传统的归责原则面临失灵的窘境:
- 归责于医生?医生仅是Ai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如果医生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遵循了操作规范,却因算法的“黑箱”特性无法预知其错误,让医生承担全部责任显然有失公允,也会严重打击临床应用Ai的积极性。医生担心使用Ai后,一旦出错,自己就成了“背锅侠”,这种“不敢用”的心态正在无形中阻碍技术落地。
- 归责于医院?医院作为Ai的采购方和管理方,对技术细节知之甚少。要求医院为算法的深层缺陷负责,超出了其专业管理能力范畴,也可能导致医院因畏惧风险而拒绝引进先进技术。
- 归责于开发者?看上去是最合理的方向,但实践中障碍重重。开发者会以“产品说明书中已标注准确性非100%”、“医生拥有最终决策权”等理由进行抗辩。另外,要证明是算法本身存在“缺陷”而非医生使用不当,需要复杂、昂贵的技术鉴定,而目前国内缺乏权威的第三方Ai医疗产品鉴定机构。
困境二:数据、算法黑箱与证据认定的难题
Ai医疗的核心是数据,而中国的医疗数据分散在不同医院、不同系统中,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基于这些数据训练出的Ai模型,其有效性和泛化能力本身就存疑。更关键的是,许多先进Ai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如同一个“黑箱”,即使开发者也无法清晰解释其得出某一具体结论的完整逻辑。这种“黑箱”特性给现行司法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
-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是核心。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患者需要证明医院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并造成了损害。但当诊疗行为涉及Ai时,患者如何证明是Ai的算法出了错?
- 医院和开发者又如何自证清白?由于缺乏透明、可解释的决策日志,法庭很难对Ai的行为进行客观审查。这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结果:要么因证据不足,患者维权无门;要么因技术恐惧,法院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倾向于判决医院和医生败诉,加剧医患矛盾。
困境三:审批与监管滞后于临床实践
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Ai医疗产品审批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4年底,NMPA已批准上百款Ai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影像辅助诊断领域。这为Ai的合法合规使用提供了基础。然而,审批与监管的速度,难以追赶技术迭代和临床实践的超前。
- 一方面,审批主要针对静态的、功能明确的辅助诊断软件,而对于那些能够持续学习、自我优化的动态Ai,或者用于治疗决策、手术规划等更高风险领域的Ai,审批路径和标准尚不明确。
- 另一方面,监管往往侧重于“上市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审查,而对于产品上市后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表现、算法是否发生“漂移”、如何进行持续监测和更新,则缺乏成熟的监管机制。这种“重审批、轻运维”的模式,使得Ai产品在投入临床后,其责任风险处于一种动态变化、难以追踪的状态。
二、现实应对:分四步构建Ai医疗风险治理
面对上述困境,医疗机构、技术开发者和相关方必须主动作为,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风险治理体系,在迷雾中点亮前行的灯塔。
第一步:内部风控——医疗机构应成为“智慧的守门人”
医疗机构是Ai应用的最终场景,也是风险汇集的第一线,必须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者。首先,在采购任何Ai产品前,医院应成立由临床专家、医学工程、信息科、法务和伦理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评估不应只看宣传的准确率,更要进行“三维风险扫描”:
- 功能风险:Ai用在什么场景?是辅助筛查还是关键决策?一旦出错,后果有多严重?例如,用于癌症早筛的Ai风险远高于用于皮肤美容分析的Ai。
- 人机交互风险:医生使用这个Ai有多方便?界面是否清晰?会不会因为信息过载或操作繁琐,反而增加医生犯错的机会?
- 系统整合风险:Ai能否与医院现有的HIS、PACS系统无缝对接?数据传输是否安全稳定?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医院需要实施“人机协同”的精细化临床路径,明确Ai是医生的“助手”,而非“替代者”。医院应制定严格的Ai使用规范,规定在哪些环节必须由医生进行复核、确认和最终签字。例如,规定Ai给出的“高风险”提示,必须由高年资医师进行二次阅片;Ai生成的治疗方案建议,必须经过多学科团队讨论。这种“人在环路”(Human-in-the-Loop)的设计,是防止Ai错误直接导致伤害的最后一道,也是最有效的一道防线。最后,医院需要打造“Ai诊疗行为”的数字档案。针对Ai的“黑箱”问题,医院应在技术层面要求开发商提供或自行建立“Ai决策日志”系统。这个系统需要记录:每一次Ai调用的时间、输入的患者数据、Ai给出的初步结论、置信度分数,以及最终医生的决策和修改理由。这份档案不仅是未来可能发生纠纷时的关键证据,更是医院内部进行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宝贵数据资产。
第二步:合作博弈——通过合同谈判明确责任边界
对于大多数医院而言,Ai技术是外购的。因此,与技术开发者签订一份权责清晰、风险共担的采购合同,是转移和锁定风险的关键环节。双方在合同中应谈妥以下关键条款:
- 透明度条款:强制要求开发者提供详尽的技术文档,包括但不限于:训练数据的来源、构成和代表性;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产品的预期使用场景和禁忌症。拒绝接受以“商业机密”为由的过度信息封锁。
- 责任划分条款:这是合同的核心。应明确界定,损害是由于产品本身存在设计或算法缺陷、还是医生或医院未能按规程操作等不同原因导致,如何按过错比例分担责任。
- 保障条款:要求开发者购买足额的“Ai医疗产品责任险”,并将医院列为共同被保险人。合同中应明确最低保额,确保一旦发生大规模赔偿事件,有足够的财务能力覆盖损失。同时,应约定开发者提供持续的“Ai售后监测”服务,定期向医院报告Ai产品在真实世界中的性能表现,并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新。
第三步:以知情同意构建医患信任基石
在Ai时代,医患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患者有权知道,关乎自己生命健康的决策中,是否有Ai的参与。
- 将“Ai使用”纳入知情同意流程:医院应修订现有的《知情同意书》,在涉及使用Ai辅助诊断或治疗的环节,增加专门条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例如“您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将使用一种名为‘XXX’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分析您的影像/数据。”“该系统由XX公司开发,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等。
- 解释Ai的“不确定性”:主动告知患者,如同任何医疗手段一样,Ai并非100%准确,存在误判的可能。这种坦诚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也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纠纷,提前铺平了沟通的道路,证明医院已尽到告知义务。
- 提供沟通渠道:鼓励患者就Ai的使用提出疑问,并由医生或指定人员进行解答。将Ai从一个神秘、冰冷的“Ai箱”,转变为一个可被理解、可被讨论的“工具”,是消除患者疑虑、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回归本源——将安全置于技术之上
在Ai医疗的探索中,必须始终将“安全第一”的原则置于技术炫酷和商业利益之上。
- 遵循并参与制定Ai安全评估指南:积极跟踪并采纳国家卫健委、工信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伦理规范和安全指南。同时,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应主动参与相关标准和指南的制定工作,将一线实践中发现的风险和挑战反馈给政策制定者,推动形成更科学、更实用的行业规范。
- 建立“Ai不良事件”内部报告与学习机制:借鉴航空业的“Ai无惩罚”报告制度,鼓励医生、护士在使用Ai过程中,主动报告任何可疑的误报、漏报或系统异常。医院应设立专门渠道收集、分析这些报告,其目的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发现潜在的系统风险,及时向开发者反馈,并优化内部使用流程,从而实现从错误中学习,持续提升Ai应用的安全性。
- 审慎对待高风险Ai应用:对于直接参与治疗决策(如自动调整药物剂量)、控制手术机器人等高风险Ai,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在初期,应严格限制在临床试验和少数顶尖研究型医院内,在严密的伦理审查和专家监督下进行探索,待技术和监管成熟后再考虑推广。
三、政策建议
要驱散责任迷雾,仅靠市场主体自我调节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 第一,加快Ai医疗专项立法研究。建议立法部门和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法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启动《Ai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应用管理条例》的立法研究。该条例应明确Ai的法律地位、各方主体责任划分、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要求、损害赔偿标准等核心问题,为Ai医疗提供清晰、稳定的法律预期。
- 第二,构建“Ai审批-监管-再评价”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逐步建立Ai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模式。不仅要严把上市审批关,更要建立上市后的主动监测、性能追踪和定期再评价制度。对于高风险Ai,可考虑引入“Ai有条件批准”机制,要求企业在真实世界中持续收集数据,证明其长期安全有效。
- 第三,设立国家级“Ai医疗技术鉴定与仲裁中心”。针对Ai医疗纠纷中技术鉴定难的问题,建议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设立一个独立的、中立的第三方技术鉴定中心。该中心应具备对Ai算法进行审计、对决策日志进行分析、对技术缺陷进行认定的能力,为司法审判和纠纷调解提供专业、权威的技术支撑。
- 第四,推动“Ai医疗责任险”与“Ai产品责任险”的协同创新。建议银保监会会同卫健委,指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应Ai医疗特点的新型保险产品。例如,推出“Ai医疗综合责任险”,将医院的医疗责任险和科技公司产品责任险进行捆绑,实现风险的共担和理赔流程的简化,为医疗机构和开发者提供更全面的财务保障。(作者赵付春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副研究员,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来源:赵付春
最新新闻
- 2025年9月18日:云计算厂商竞逐AI与出海 腾讯云战略布局加速
- 2025年9月18日:Claude CEO预警:未来5年近半白领岗位或被AI替代
- 2025年9月18日:2026款腾势N9上市,比亚迪全球化进阶再下一城
- 2025年9月18日:OPPO K15 系列新增 6.5X 中屏 高配测试骁龙 8 Gen5 处理器
- 2025年9月18日:追觅汽车官图发布 新技术亮眼
- 2025年9月18日:孙兴慜6场5球完成帽子戏法 助洛杉矶4-1获胜
- 2025年9月18日:华为Atlas 950超级集群50万卡超集群计划2026年Q4上市
- 2025年9月18日:万字长文 | AI落地的十大问题
- 2025年9月18日:鸿蒙智行智界ADS 4.0升级计划公布:周五启动、9月23日全量推送
- 2025年9月18日:金九银十BBA燃油车促销热潮:多款车型优惠超10万 奥迪A4L跌入20万元内
- 2025年9月18日:12国官员来渝交流 助推新能源汽车标准跨国互认
- 2025年9月18日:科学家造出最接近真实的人工肾脏,多领域科技突破引关注
- 2025年9月18日:华为徐直军部署芯片三年计划 推“超节点+集群”算力方案
- 2025年9月18日:DeepSeek R1 登《Nature》封面 梁文锋通讯作者创AI历史
- 2025年9月18日:DeepSeek首次回应“蒸馏OpenAI”质疑,登《Nature》封面!
- 2025年9月18日:Meta首款带显示AI眼镜发布 新引擎推动AI创作
- 2025年9月18日:蔚来汽车完成11.6亿美元融资 全新ES8本周上市
- 2025年9月18日:AI芯片独角兽Groq一年估值翻番 誓言三年超越英伟达获53亿融资
- 2025年9月18日: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铭记历史岁月
精彩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