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平原:AI时代,文学教育该如何护住“人”的底色?

2025年9月6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下,文学教育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技术如何助力文学教育,又该警惕技术带来的影响?《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收录了30余位人文学者的思考,该书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直面这场“技术与人文的对话”。他没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更在意AI难以触及的文学教育核心——读诗时的情感共鸣、分析小说时的耐心思考、写作时的个人温度。这次对话,我们聚焦AI时代文学教育如何护住“人”的底色。


陈平原指出,AI时代文学教育需聚焦“人”的核心价值,守护人文精神与个性化表达。他强调,文学教育应直面技术复杂性,不预设立场,努力守护人文精神。对话中,陈平原提及文学教育面临“分不清AI与人类写作”“阅读快餐化”等问题,核心是守护人文精神与独特表达。


陈平原提出,教育者需引导学生辨别AI文本差异、思考经典价值,平衡利用AI与坚持人文;文学教育未来需强调“为己之学”,培养反思、感受与表达能力,让文学成为滋养心灵的纽带,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


(内容基于对话核心观点,以客观、理性方式呈现文学教育与AI时代的关系及应对思路。)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06 07
    老人觉得文学教育要让人有情感共鸣,AI做不到。
  • 网友9 2025-09-06 07
    老师觉得要让学生阅读经典,感受人文的温度。
  • 网友8 2025-09-06 07
    年轻人觉得AI时代文学教育要创新,不能守旧。
  • 网友7 2025-09-06 07
    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文学,培养情感和思考能力。
  • 网友6 2025-09-06 07
    学者觉得文学教育要平衡工具与人文,不能被AI取代。
  • 网友5 2025-09-06 07
    学生认为慢思考在AI时代更珍贵,文学教育要教给学生方法。
  • 网友4 2025-09-06 07
    网友觉得文学教育很重要,AI替代不了人文关怀。
  • 网友3 2025-09-06 07
    教师觉得要教学生辨别AI文章,培养思考力很重要。
  • 网友2 2025-09-06 07
    大学生认为AI辅助写作要谨慎,不能丢了人文精神。
  • 网友1 2025-09-06 07
    老人觉得AI时代文学教育要守住人的底色,不然文化丢了可惜。
查看“对话陈平原:AI时代,文学教育该如何护住“人”的底色?”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