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黄河安澜:大河之畔生态与文化新图景

2025年9月20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黄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启动,开启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下、串联生态与文化的大河探访之旅。

家门前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的邙山提灌站。这里是黄河“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园内“三桥汇”景点,三座铁路桥并立在黄河上,总间距不足700米,见证中国铁路百年变迁。如今,大桥上列车奔驰,桥下已建成黄河百里风景区,沿岸林木茂盛、燕雀欢唱,历史与现实的变迁在此定格。

走进气势恢宏的炎黄广场,高106米的炎黄巨塑巍然耸立,两侧117位中华历史名人群雕,以“中华魂”为主题,展示千年文明脉络,分为“文明曙光”“文治武略”等五大主题。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化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成为融研学、科普、地质遗迹等为一体的文化景区,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已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筑牢生态屏障。

黄河郑州段作为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流经多区县,全长160公里,河道以“宽浅散乱、游荡多变”为特征,险工控导工程密集、滩区人口众多,是防汛重点。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利用数字孪生洪水预演模型等科技手段,让防汛更智慧。传统的短信电话通知模式,已升级为智能体自动调度,内置300余条任务指令,根据水情自动对应防汛等级。此外,800米“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复现下游河道,为治黄提供物理参数,支撑“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黄新理念。

从“荒山秃岭”到“四季常绿”的生态蝶变、从“短信传警”到“智能预演”的科技升级,每一处变迁都是中华儿女守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的生动注脚。这场“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探访之旅,展现了黄河安澜的今日图景,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20 09
    看到黄河的变化,觉得国家在保护母亲河方面做得很不错。
  • 网友9 2025-09-20 09
    希望把黄河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 网友8 2025-09-20 09
    这样的主题活动很有意义,能让人们了解黄河。
  • 网友7 2025-09-20 09
    从历史到现代,黄河保护一直在进步,很感慨。
  • 网友6 2025-09-20 09
    黄河是母亲河,应该持续重视保护,任何地方都不能忽视。
  • 网友5 2025-09-20 09
    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很有意思,这样的探索很好。
  • 网友4 2025-09-20 09
    看到黄河的变化太好了,生态好了,文化也丰富了。
  • 网友3 2025-09-20 09
    传承黄河文化很重要,历史和生态都要保护。
  • 网友2 2025-09-20 09
    用科技守护黄河太厉害了,以后防汛更安全了。
  • 网友1 2025-09-20 09
    黄河文化越来越被重视,觉得很有意义,希望继续保护。
查看“何以中国·黄河安澜:大河之畔生态与文化新图景”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