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探索罗盘由人心来指引

2025年9月21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在2025浦江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就AI4S领域系统性提出“AI4S浦江论坛六问”,从“边界之问、预测之问、形式化之问、交叉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六个角度,展望AI的发展前景与应用未来。

第一问“边界之问”:周伯文回顾希尔伯特可判定性问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比吴文俊“机器证明”在特定领域实现的突破,得出AI的能力有边界,但AGI(通专融合)可能正在拓展这一边界。

第二问“预测之问”:他分析如今AI的预测能力是否全面超越现有计算方法,以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神经网络模拟三体问题的例子,指出对于全新复杂问题,预测会遭遇能力瓶颈,提出需AGI的技术路径来真正理解。

第三问“形式化之问”:针对科学表征,周伯文强调形式化语言(数学符号)对现代科学的奠基作用,引用1972年图灵奖得主迪克斯特拉的观点,并提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在开展自然与形式化语言结合领域的研究。

第四问“交叉之问”:以分子生物学形成为例,说明科学研究最肥沃的领域存在于现有成熟学科的融合点,提及实验室“攀登者计划”旨在效仿韦弗,投资于跨学科融合以催化下一个“分子生物学”级的突破。

第五问“验证之问”:探讨如何判断AI有能力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及其可靠性,以仅用1905年前语料能否诞生广义相对论为例,指出重大发现是“研究者-工具-对象”三者复杂互动的结果,需AI系统性融入科研全流程才能获得突破。

第六问“新科学之问”:思考AI是否会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转变为可精确测量的“新科学”,以AI给梵高与徐悲鸿作品打分例子,提及实验室“书生·妙析 ArtiMuse”美学大模型,认为AGI将辅助更多学科发展精确视角与度量工具。

周伯文强调,“执着、好奇、优雅、坚韧,以人类科学精神与智力为罗盘,以AGI为引擎,实现协同探索”,并总结“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21 18
    老年人也觉得科技发展得有人心,不能让机器完全主导,要谨慎。
  • 网友9 2025-09-21 18
    科研工作者觉得这六问对科研方向很有帮助,未来研究要考虑这些维度。
  • 网友8 2025-09-21 18
    普通百姓觉得AI发展得好,但要有人心主导,这样更安心。
  • 网友7 2025-09-21 18
    家长觉得这样探讨对教育也有启发,AI和科学结合后,教育方向要调整。
  • 网友6 2025-09-21 18
    专家角度来说,这六问对AI4S领域很关键,需要深入思考。
  • 网友5 2025-09-21 18
    年轻人觉得AI拓展知识边界很酷,但也不能失去好奇心,赞同周伯文的说法。
  • 网友4 2025-09-21 18
    老科技迷,觉得这些问题的探讨很不一样,以前没想过这么多维度。
  • 网友3 2025-09-21 18
    科技发展得有人心指引,不然容易跑偏,这个观点很有分量。
  • 网友2 2025-09-21 18
    作为学生,觉得周伯文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未来AI和科学结合的方向很明确。
  • 网友1 2025-09-21 18
    这个六问很深刻,AI发展得考虑人类价值观,很重要!
查看“周伯文提出AI4S六问:AI拓展知识边界,探索罗盘由人心来指引”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