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科学研究,周伯文论未来:创造之途

2025年9月22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AI赋能科学研究成为当下科技领域热门议题。在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上,专家们围绕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度探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等嘉宾带来极具深意的观点。

  • 周伯文核心观点:论坛上,周伯文强调“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指出在AI赋能科研中,需重视边界探索与多学科融合,提出“AI4S六问”(边界、预测、语言、交叉、验证、新科学之问),反思“AI赋能是否存在高估与低估”。
  • 徐涛教授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介绍,在传染病防治领域,AI可参与抗原、抗体结构解析与产品研发,大幅提升装备通量、压缩抗体开发周期,并强调需建设大科学设施支撑AI赋能科研范式。
  • 方忠院士谈物质科学:中科院院士方忠阐述AI赋能物质科学研究路径,一是代理模型助力跨尺度计算,二是生成模型推动反向材料设计,提出“反向设计”作为终极目标,加速科学探索。
  • 吴力波教授视角:复旦大学吴力波从气候科学角度指出,AI驱动气候风险感知,可深化多系统反馈认知,助力极端气候事件应对。

在论坛圆桌讨论“谁将是谁的‘外骨骼’”环节,专家学者畅想AI与人类的未来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当下AI是人类“外骨骼”,未来可能形成以AI为核心、人类辅助的模式;也有声音强调AI与人类需分工协同,人类的好奇、执着、共情等不可替代,同时要重视监管角色。

周伯文总结时指出,AI正在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指引始终是由人类的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22 06
    虽然不是科研,但AI辅助设计也这么棒,科研方面肯定更厉害,很期待科技发展。
  • 网友9 2025-09-22 06
    现在做实验用AI辅助,省好多时间,感觉科研未来很有希望。
  • 网友8 2025-09-22 06
    不太懂科技,但觉得能帮做研究,总归是好事,希望发展平稳。
  • 网友7 2025-09-22 06
    AI是外骨骼啊,我以后要用AI做小发明,很棒!
  • 网友6 2025-09-22 06
    作为科研人员,看到AI赋能确实有新思路,不过得把握平衡,不能完全依赖,还是得自己思考。
  • 网友5 2025-09-22 06
    医疗领域要是用AI赋能,诊断会不会更准?希望这样发展,方便病人。
  • 网友4 2025-09-22 06
    觉得AI能帮忙处理数据,科研方面肯定能提升,但担心会不会抢工作,不过现在没来呢,先看看。
  • 网友3 2025-09-22 06
    听不懂这么专业的,但感觉好玩,想以后研究AI,帮助科研。
  • 网友2 2025-09-22 06
    对未来很期待,AI赋能科研感觉像穿外骨骼,以后做研究效率会很高吧。
  • 网友1 2025-09-22 06
    这AI发展太快了,得警惕它取代太多工作,不过科研方面确实有用处,希望它们帮人类做事。
查看“AI赋能科学研究,周伯文论未来:创造之途”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