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连古今 文旅向未来——道明竹编非遗传承实践

2025年8月15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上,“芙蓉花意”引导牌以道明竹编为载体,向世界呈现竹编魅力。本文聚焦道明竹编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探寻其传承与发展路径。


走进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这片被竹林与溪流环绕的村落,是道明竹编传承的核心区域。据古籍记载,崇州(古称江原)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剖竹为器的习惯,道明竹编在20世纪80年代获“竹编之乡”美誉,如今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


传承: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道明竹艺村是竹文化浸润的村落,东晋《华阳国志》载“羌筒盛”印证当地千年剖竹为器的传统。90多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思进,自1950年起深耕竹编技艺,与徒弟共同守护技艺。“道明镇竹艺村的刚竹质地柔韧,村民世代以竹编为业。近年出版的《道明竹编》文献,让技艺有文字传承,再也不担心失传了!”赵思进说。竹艺村近70位传承人凝聚技艺,更有一批年轻力量(如“95后”张定娟、肖瑶等)参与创新,以现代视角赋予竹编新生命力。


焕新:创新让非遗“破圈”
道明竹编市级传承人杨隆梅,以新思路推动创新。“爷爷的竹编作坊曾遭火灾,我放弃空姐机会回到家乡。创新意味着开拓市场、搭建团队,每一步都新挑战,但竹编的韧性与生命力让我坚持下来。”杨隆梅工作室的展柜里,芙蓉花瓣、茶具等文创作品展现现代诠释。张定娟创新染色、推出竹编手机壳,肖瑶将竹编做成大型艺术装置,为竹编注入新活力。


发展:文旅融合促振兴
竹艺村从龙黄村更名后,借助文旅发展。2008年大地震后修建的“最美乡村公路”拉近与外界距离;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实践为非遗申请奠基。2017年起整村改造,成立相关公司,发展竹产业、乡村旅游。2024年竹产业产值达751.1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290.2万元。村民倪龙返乡办“竹里香居”民宿,结合竹编与川西林盘民俗,让竹文化更具活力。


竹艺村地标“竹里”如“∞”符号,寓意竹文化无穷。这片被竹浸润的村落,正以竹编为纽带,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展现非遗焕新与未来可期之路。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15 10
    竹编变成手机壳、艺术作品,年轻人喜欢,说明传统文化能跟上时代啦。
  • 网友9 2025-08-15 10
    文旅融合让乡村变美变富,非遗也焕新,这种发展方向很对。
  • 网友8 2025-08-15 10
    竹艺村结合林盘生态和民俗,发展民宿很成功,让竹文化与生活结合很温馨。
  • 网友7 2025-08-15 10
    竹编文化的历史悠久,从古籍到现代创新,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脉络,很值得学习。
  • 网友6 2025-08-15 10
    看到传承人坚守几十年,心里很感动,传统文化很有力量。
  • 网友5 2025-08-15 10
    传统技艺要创新,但也要保留下来的韵味,不然就变味了。
  • 网友4 2025-08-15 10
    非遗结合文旅发展,既传承技艺,又让村民增收,这种模式值得学习。
  • 网友3 2025-08-15 10
    我去竹艺村体验竹编,很有意思,感觉传统文化很亲切。
  • 网友2 2025-08-15 10
    现在竹编变成文创产品、艺术装置,很时尚,应该多宣传推广。
  • 网友1 2025-08-15 10
    竹编传承得好,让传统文化不流失,以后我也想学学这门手艺。
查看“竹韵连古今 文旅向未来——道明竹编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