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信物·时空对话:“京字第一号证据”罗瑾与吴旋的生死守护

2025年8月15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抵御外敌,抗战信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系列报道《抗战信物·时空对话》以“信物”为载体,讲述罗瑾与吴旋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故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传递跨越时代的青春信念。


罗瑾与吴旋的生死守护(来源:视频综合)


冲印暗房里,伴随着默念六遍“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一张张记录日军屠城暴行的照片在相纸上逐渐显现。邮差阿昌冒死替换下的底片,最终由走向安全区的林毓秀传递出去,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罪行不可磨灭的证据。电影《南京照相馆》讲述的是普通人在至暗时刻下的觉醒与守望。电影之外,罗瑾和吴旋接力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故事,正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晏萌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这并不是罗瑾和吴旋的故事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的故事就已见诸于各大报纸、电视中。面对因电影而对这段往事燃起兴趣的晏萌,吴旋的小女儿吴建琦回忆:“1995年罗瑾伯伯和我父亲重聚,那时候是抗战胜利50周年,现在是抗战胜利80周年,30年一代人,这段历史,我们要一代一代地讲下去。”


1937年,吴旋14岁,日军已经攻占南京了,在城里烧杀抢掠。当时,南京宁海路设了安全区,父亲藏身其中,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烧杀抢掠声,胆战心惊。迫于生计,1941年,时年18岁的吴连凯(后名吴旋)无奈之下,进入位于南京毗卢寺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电报技术。也是在这一年,他与那本承载着沉重历史的相册,命运般地产生了交集。


青年时期的罗瑾 集训队里汇聚了百余名十七八岁的青年,那本相册的主人,正是其中名叫罗瑾的青年。1938年,15岁的罗瑾在华东照相馆做学徒时,曾被迫为日军冲印相片。在暗房里,他目睹了相片上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便冒险将部分照片多印了一份。他前后收集了30多张相片,挑选了其中的16张装订成册。五十多年后,罗瑾含泪回忆起手绘相册封面的每一个细节:左上角画有一颗心,心下方滴落五滴血;右下角绘有一把刀,刀下是一摊血;右上角斜着写了一个“耻”——这是国耻的象征;“耻”字下方的问号发出无声却振聋发聩的诘问:“为什么?!”罗瑾一直贴身带着这本相册。进入集训队后,他将相册藏在铺盖下面。一次手榴弹风波打破了集训队的平静,内部要展开彻查。罗瑾深感将相册藏在身边不安全,夜晚如厕时,他趁着四周无人,将相册藏进了厕所墙砖的缝隙里,此后每日前去查看,可有一天相册竟然不翼而飞了。整个通讯队只有他是照相馆学徒出身,一旦查起来,自己肯定是最先被怀疑的对象。出于安全考虑,罗瑾在第二天就离开了集训队。


青年时期的吴旋 相册并未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旋意外在厕所墙根下的草丛里发现了它,简单翻阅后,他又紧张又气愤,“这个东西今后可以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一个罪证,我一定要把它收起来。”一天清晨,全体队员被叫到操场上厉声训话,队中有人私藏照片,不交出来是要杀头的,当时那本相册就藏在吴旋的上衣口袋里,紧贴胸口。多年后回想起来,他仍觉心惊,如果近身搜查,自己恐怕就没命了。深夜他将相册转移至佛殿内的隐蔽处,直到从集训队毕业才取出,用报纸裹好放在了随身携带的箱子最下层,一藏就是6年,期间他从未给人看过这本相册,就连妻子也只是简单提及有这回事。


罗瑾、吴旋接力守护的日军罪证(复制件) 1946年,战犯谷寿夫被押解至南京接受审判。吴旋听闻法庭在收集证据,人证虽多,物证寥寥。“他想我这个相册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吗”,女儿吴建琦回忆。于是,吴旋从床底的皮箱里取出相册,带往南京临时参议会,在书写证据呈文时,因为激动手不停地颤抖,现场工作人员一度劝慰他“不着急,慢慢写”。“经无数困苦,始终未忍遗弃,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检出。胜利以来,此十六张照片始得重睹天日......使残暴敌寇得以明正典刑。”字字铿锵,道尽了吴旋多年来无法言说的愤恨与隐忍。这本相册浇灭了谷寿夫狡辩开脱的可能,南京临时参议会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关于协助调查南京大屠杀案经过概述》中记述:“谷寿夫被侦讯时,曾见面色变,慌乱不能自持。”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当时万人空巷,我父亲也去看了,得知相册起到作用了,而且被定为‘京字第一号证据’,他长舒一口气,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吴建琦说。


当年从南京毗卢寺离开后,罗瑾辗转来到福建大田县,仍从事老本行,开了一家照相馆,多年来他一直惦念着相册的下落。直到九十年代初,才从新闻报道中得知相册是被同队的吴旋捡到并保管的。1995年,罗瑾(左)、吴旋(中)、罗瑾儿子(右)合影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罗瑾和吴旋的故事,也促成了两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重逢。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吴旋看向走来的罗瑾笑着招呼:“我叫吴连凯,你知道吧?”罗瑾愣神了一下,很快就用南京乡音喊出了对方当年的绰号“黑皮”。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吴旋感慨:“我们都存着一颗爱国心”。从意气风飞到两鬓斑白,这本浸透着中华民族血泪的相册,将两个有血性的年轻人连接在了一起。回看这段往事,吴建琦感慨,“父亲虽然没有上过抗日的战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守护相册并呈交的行为具有很大意义。”如今,这本相册作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被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它从血雨腥风中走来,由两位平民英雄在危险中接力守护,终在历史的审判台上发出雷霆之声。这本小小的相册,承载着民族的苦难记忆,凝结着守护者的赤诚与无畏。它超越了纸页的界限,成为沉默却有力的历史证人,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伤痛与永不屈服的正义,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15 16
    给孩子讲这类故事,培养爱国情怀。
  • 网友9 2025-08-15 16
    相册是历史见证,守护故事很动人。
  • 网友8 2025-08-15 16
    历史教育要深入,让更多人明白。
  • 网友7 2025-08-15 16
    和祖辈经历一样,要继续守护和平。
  • 网友6 2025-08-15 16
    这样的故事很感动,要传播下去。
  • 网友5 2025-08-15 16
    信物背后的历史值得研究,要传承。
  • 网友4 2025-08-15 16
    两个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历史不能忘。
  • 网友3 2025-08-15 16
    这种守护精神值得学习,和平要珍惜。
  • 网友2 2025-08-15 16
    守护相册的故事很感人,我们要铭记历史。
  • 网友1 2025-08-15 16
    这段历史要永远铭记,不能忘本!
查看“抗战信物·时空对话:“京字第一号证据”罗瑾与吴旋的生死守护”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