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剧毒环境中的「以毒攻毒」生物:蠕虫生存机制解码

2025年11月9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太平洋海底2000米深处,存在温度高达400摄氏度的极端热液环境,周围充满剧毒的硫化氢和重金属,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上最极端的化学地狱”。然而,一种鲜黄色的赫斯帕拉尔文氏蠕虫(Paralvinella hessleri)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得有滋有味”。202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PLOS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令人惊叹的发现:这种蠕虫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以毒攻毒”机制,成功将两种致命毒素——砷和硫化氢,结合成无毒的雌黄矿物,实现了生物界首个已知的解毒性生物矿化。


为何蠕虫能在剧毒环境中生存?关键在于它独特的“解毒”方式。砒霜(砷)是剧毒物质,但蠕虫将其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毒矿石”——雌黄。雌黄虽然是含砷矿物,但其毒性比砒霜低约10倍,因为毒性无法释放出来。当科学家测量蠕虫体内砷含量时,发现浓度高达10189±2,231微克/克(鲜重),相当于体重的1%都是砷,且92.21%为毒性最强的三价无机砷,却未出现中毒症状。


进一步研究发现,蠕虫上皮细胞中遍布直径约0.77 - 1.29微米的黄色颗粒,这些颗粒是雌黄矿物晶体。科学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关键机制:一是通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将砷离子泵入囊泡;二是用特化血红蛋白运输硫化氢至同一囊泡。在还原性、低温等条件下,两种毒物结合形成雌黄,实现解毒。这一机制与深海鳞足螺(利用铁矿化防御)不同,鳞足螺为“防御”而矿化,而赫斯帕拉尔文氏蠕虫为“解毒”而矿化,属于生物矿化的新范例。


这项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极端环境下生命可能性的认知,更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灵感。未来可能借鉴这种天然解毒过程,开发新型砷污染处理方法。大自然用数亿年的演化,向我们展示了生命适应的智慧,而科学研究的突破,让我们有机会将这些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11-09 08
    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研究,能拓宽我们对生命可能性的认知,以后可能还有更多惊喜发现!
  • 网友9 2025-11-09 08
    生物界的「炼金术」,确实很神奇,把剧毒变成无害物质,真的像小说里的情节,但这是真实科学!
  • 网友8 2025-11-09 08
    研究过程应该很复杂,需要很多年,成果很了不起,希望以后能应用到更多领域!
  • 网友7 2025-11-09 08
    深海环境太极端了,蠕虫能在那里存活,说明生命适应能力超乎想象,人类也该学习这种适应智慧!
  • 网友6 2025-11-09 08
    看这篇文章,学到了很多关于生物和化学的知识,科学家们太厉害了,能发现这么细节的生存机制!
  • 网友5 2025-11-09 08
    这种生物矿化机制,可能未来可以应用在净化有毒物质,比如工业废水处理,很有潜力!
  • 网友4 2025-11-09 08
    从生物角度理解环境适应,比单纯看自然美景更有意义,这种科学研究能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很值!
  • 网友3 2025-11-09 08
    以毒攻毒,确实很厉害,没想到蠕虫会这样做,感觉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真实存在,很震撼!
  • 网友2 2025-11-09 08
    科学家研究这些深海生物,让我觉得大自然真的很神奇,每种生物都有生存智慧,以后要多关注科学发现呀。
  • 网友1 2025-11-09 08
    这个发现太神奇了,生物在极端环境下演化出如此巧妙的方法,感觉未来科技可能借鉴这种思路来处理污染!
查看“深海剧毒环境中的「以毒攻毒」生物:蠕虫生存机制解码”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