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构建创新生态

2025年9月17日

对话人:李拯(本报评论员)、王森(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凭借何优势脱颖而出?


王森:香港研发的机器人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广州的联合攻关推动全球首个抗甲型流感PB2新药获批,大湾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区域与区域、国内与国际的高效协同。


李拯:“早在香港谈合作、晚处理业务、夜回澳门”的协同创新生动体现,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高效协同是大湾区的创新优势。


王森:通过“央地协同”(国家实验室带动)、“区域协同”(横琴等平台以点带面)、“四链协同”(打破企业、机构、学科界限),境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碰撞出创新优势。


李拯:面对逆全球化和科技遏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保持独特优势?


王森:“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港交所、深交所携手企业构建“科技+资本”闭环,创新生态实现“上下楼是上下游、左右邻是产业链、产业园是生态圈”,人形机器人“南科盘古”从实验室到整机落地仅用10个月,前海创新中心也为创新落地提供丰富场景。


李拯:在全国创新集群“全国一盘棋”中,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挥特色?


王森:长三角与大湾区产业结构互补,江苏无锡通过“科创飞地”推动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南下设立机构,为大湾区注入人才活水,各创新集群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协同支撑创新中国。


李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王森:深圳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以“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人才政策)、“平台”(光明科学城等完善创新生态链)、“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抓手,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李拯:大湾区推动科技创新的方法论,对全国具有普遍启发,共同编织国家创新生态。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5 版)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17 10
    贯彻创新战略,为国家创新生态贡献力量。
  • 网友9 2025-09-17 10
    人形机器人落地速度很快,科技发展真迅速。
  • 网友8 2025-09-17 10
    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效果很显著。
  • 网友7 2025-09-17 10
    教育创新和区域创新结合,对未来发展很重要。
  • 网友6 2025-09-17 10
    协同合作确实能提升竞争力,对企业很有启发。
  • 网友5 2025-09-17 10
    科研成果落地快,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 网友4 2025-09-17 10
    创新生态搭建得好,科研条件和机会都更好了。
  • 网友3 2025-09-17 10
    看着这些创新成果,感觉国家发展更有力量了。
  • 网友2 2025-09-17 10
    这种区域协同模式很有效,值得各地方学习。
  • 网友1 2025-09-17 10
    创新集群让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未来会更精彩!
查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构建创新生态”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