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木刻作品成为抗战时期“新门神” 缅怀旧貌承载历史记忆

2025年8月30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彦涵木刻作品成为抗战时期“新门神” 缅怀旧貌承载历史记忆


歌剧《白毛女》的经典唱词中,“骑红马、扛大刀”的门神指的是谁?延安时期彦涵创作的木刻版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时期千家万户心中的“新门神”。这套作品色彩明艳、线条充满张力,以军民同心抗战为主题,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门画之一,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与全民抗争精神。


在连云港博物馆彦涵美术馆,寻访团看到这套木刻画。落款“彦涵,彩色木刻,1944年于延安”格外醒目。左幅骑红马的八路军战士、右幅骑白马的民兵,威武英姿传递着果敢坚毅,成为百姓心中的“新门神”与平安守护神。


1940年,朱德提出“笔杆必须赶上枪杆”,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武器对敌。由此,彦涵与同行以木刻结合传统年画,创作“新年画”与“新门画”。1944年,前线捷报频传,彦涵创作《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后被千家万户张贴,红遍大江南北,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等。



  • 这套木刻既保留传统门神画的喜气风格,又以八路军、民兵替代传统门神形象,创新形象置换,将民间美术与抗战宣传结合,传播效果显著。

  • 彦涵之子讲,父亲观察到百姓喜爱年画,以此为基础创作“新门画”,体现年画的群众性与宣传价值。

  •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专家指出,作品保持门神画程式化风格,大胆想象形象,是军民战斗与胜利喜悦的生动体现。


彦涵是连云港东海人,1938年抵达延安,加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奔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木刻为武器与敌斗争。其作品以“人民性”为特色,多为“军民同心”主题。代表作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展现全民抗争力量,被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彦涵对民兵有特殊情感,常随民兵行动创作。他感念太行山老乡养育之恩,儿子取名“四年”纪念。其作品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后,始终与时代同步,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汶川地震作品等,充满对人民与祖国的热爱。


如今,彦涵木刻成为历史记忆载体,提醒人们铭记抗战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奋进。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30 16
    看到这套木刻,想到抗战时期的老百姓和战士,艺术作品记录了历史,非常有意义。
  • 网友9 2025-08-30 16
    彦涵的木刻作品不仅艺术好,还承载了历史,作为‘新门神’能传播历史知识,很棒。
  • 网友8 2025-08-30 16
    从木刻里看到抗战时期的人民和军队,很有共鸣,这种艺术形式很棒,能传递正能量。
  • 网友7 2025-08-30 16
    这套木刻画色彩鲜艳,形象威武,作为门画既有装饰性又传递历史,很有意义。
  • 网友6 2025-08-30 16
    彦涵的故事很感动,他为了创作和战士一起行动,作品也充满人民性,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 网友5 2025-08-30 16
    看这组木刻,能感受到当时军民抗战的决心和喜悦,艺术和历史的结合很巧妙,对未来有启发。
  • 网友4 2025-08-30 16
    美术作品能成为‘新门神’很特别,彦涵的木刻结合了年画和艺术,既传统又创新,很佩服他的创作智慧。
  • 网友3 2025-08-30 16
    从小就知道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没想到抗战时期还有这样的‘新门神’,很有教育意义,能学到历史知识。
  • 网友2 2025-08-30 16
    彦涵的木刻很有艺术感,把军民形象画得这么生动,作为历史见证,应该更多人了解,很震撼!
  • 网友1 2025-08-30 16
    这组木刻太有历史价值了,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能让我们记住抗战时期军民团结的力量,值得传承!
查看“彦涵木刻作品成为抗战时期“新门神” 缅怀旧貌承载历史记忆”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