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抗战小院:烽火中的“抗大”旧址记忆

2025年8月26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8月18日,在邢台市浆水镇安庄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的多处旧址静静伫立,石头小院静谧典雅,院中展厅的图文介绍,生动讲述了80多年前在太行山敌后办学的烽火故事。


1939年,为践行中央指示,抗大深入敌后办学,从陕北迁移至太行山区。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今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一带,校部设于前南峪村,卫生处则设立在安庄村。目前,抗大总校卫生处旧址等古迹完好保留,诊室、药房等区域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83岁的安庄村村民郑海庆回溯往事:“卫生处的学员是在一个晚上悄悄来安庄的,当时也没惊动大家,抗大师生找了道、牲口棚等稍暖和的地方过夜,直到第二天早起才由村长带去屋内居住。”


当时,抗大5000余名师生分散在浆水镇附近40多个村庄,安庄村有20多户群众成为“房东”,形成“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的景象。据郑海庆介绍,抗大选择浆水,重要原因是此处“四周峰峦叠嶂,易守难攻”,在敌后抗战艰苦阶段保障办学安全。


在抗战艰难时期,抗大师生还遭遇流行病侵袭。郑海庆回忆,疟疾等流行病肆虐时,抗大卫生处处长蒋耀德采纳民间偏方,用柴胡、常山治疗疟疾,并指导当地群众采集草药,制成疟疾丸,缓解了疾病威胁,也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在邢台市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中,有一件小药箱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介绍,这是抗大学员董杰天使用过的医药箱,由村民捐赠,见证了抗大学员为群众送药治病的军民互助场景。董杰天曾将陪伴自己40多年的小木箱捐出,寄语青年要继承抗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历经岁月,浆水地区的抗战旧址与历史故事,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今,这些旧址保存完好,院落中花开,承载着曾经的希望与热血,继续激励后人追寻理想、砥砺前行。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8-26 22
    对历史教学有帮助,很生动
  • 网友9 2025-08-26 22
    学习故事后,更懂为社会做贡献
  • 网友8 2025-08-26 22
    村里历史多,要多了解
  • 网友7 2025-08-26 22
    历史细节珍贵,报道很生动
  • 网友6 2025-08-26 22
    带孩子来看,培养孩子家国情怀
  • 网友5 2025-08-26 22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要传抗大精神
  • 网友4 2025-08-26 22
    军民互动故事很温馨,团结很重要
  • 网友3 2025-08-26 22
    知道抗大在敌后办学细节,学习他们的精神
  • 网友2 2025-08-26 22
    小院里藏着历史故事,要保护遗址铭记历史
  • 网友1 2025-08-26 22
    这些旧址让我想起当年爷爷说的军民情,传承精神很重要
查看“太行深处抗战小院:烽火中的“抗大”旧址记忆”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