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代号“601”项目:上海不满1岁研究所挑大梁的科研历程

2025年9月5日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601”项目与上海不满1岁研究所的科研担当:60年前,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机密项目“601”,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简称“生化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有机所”)等协作完成。然而,当生化所向这座可与“两弹一星”并肩的科学高峰发起挑战、挑起组织攻关“大梁”时,该研究所成立还不到一年。


在昨日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围绕“结晶映甲子初心照未来——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六十周年”做报告,揭示这个“初生”研究所敢挑战“遥不可及”科学难题的原因:科研管理者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科研人员敢为天下先、攻坚克难。


挑战“遥不可及”的科学难题:1955年英国化学家桑格完成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序,国际期刊《自然》断言“合成胰岛素是遥远之事”。1958年生化所(刚独立建所)召开“神仙会”,研究“生化所应该做什么”。首任所长王应睐先生召集骨干,科研人员以“不问能做什么,只问应该做什么”的态度,挑战被《自然》认为“遥不可及”的合成任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研条件艰苦,科研人员没有因困境退缩。他们为解决“拆合天然胰岛素无活性”“堆肽链技术”等科学问题,先后进行200多次实验,最终测得活性,而后在“大兵团”合成受挫后,精简团队、团结协作,最终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合成。


科研管理者的关键作用:当合成团队“一拥而上”受挫时,聂荣臻副总理表态“100年搞下去”,王应睐精简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坚定尊重科学,为项目成功提供保障。三方约定“不搞上海/北京的胰岛素,一心一意搞中国的胰岛素”,体现团结精神。


传承“胰岛素精神”: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就轰动了世界,王应睐在论文、获奖证书上不署名,留下“献身、求实、团结、奋进”所训。如今,这种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呼应,提醒科技创新中传承前辈精神,不怕曲折、尊重规律、团结协作。

(声明:该内容经AI精编) 查看原网页

精彩评论(10)

  • 网友10 2025-09-05 06
    从“601”项目历史看到,创新需要敢为人先,也需要科学规划,两者结合才能成功
  • 网友9 2025-09-05 06
    回顾历史,前辈们的科研精神一直在,我们要继续传承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
  • 网友8 2025-09-05 06
    上海不满1岁的研究所,像初生牛犊扛大梁,佩服!
  • 网友7 2025-09-05 06
    历史里的科研管理理念和团结精神很关键,不能盲目冒进,要科学规划
  • 网友6 2025-09-05 06
    现在科研竞争激烈,看了这个历史,觉得要学习前辈坚韧,不怕困难才能成功
  • 网友5 2025-09-05 06
    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这种精神对学生很重要
  • 网友4 2025-09-05 06
    上海不满1岁的研究所就像小宝宝扛大旗,很佩服这种勇气,有趣又有意义
  • 网友3 2025-09-05 06
    从历史事件里看到科研需要尊重规律和团结,这对现在很有借鉴意义
  • 网友2 2025-09-05 06
    以前以为科研很难,看了这个历史才知道前辈很厉害,应该学习他们敢拼敢闯
  • 网友1 2025-09-05 06
    老一辈科学家挑战科学难题的精神很感动,感觉我现在搞科研也要学习这种勇气
查看“机密代号“601”项目:上海不满1岁研究所挑大梁的科研历程”相关搜索 >

最新新闻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